CNML格式】 【 】 【打 印】 
石之瑜:台海巡遭日壓制 不止國際法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9 00:22:48  


石之瑜
  中評社台北9月19日電(作者 石之瑜)一般而言,日本社會是由好禮內斂的人民所組成;一般而言,日本人對台灣也普遍有好感。然而,這兩個相對普遍的印象有一個共同的例外,就是當身在群體中的日本人公開面對日本的前殖民地時,這包括新近日本海上保安人員將台灣海巡人員在台灣漁船上壓制在地的做法。在這種公開與象徵群體互動的場合,涉及的是文明高下的區隔,一旦高下無可置疑,表現出無禮與無情反而比較得體。

  相反的,如果日本警察面對的海巡人員不是來自台灣這樣的前殖民地,而是近代史上文明地位高人一等的歐美,或白皮膚的紐澳,甚或崛起的中國海巡人員,大概不會發生壓制在地的魯莽行動。換言之,這不只是法律問題或紀律問題,還有思想問題與種族問題。不過,所謂種族問題,更確切說,應該是某種“反身種族主義”,也就是針對與自己相近的種族會更想加以歧視。這是為什麼較相近的中國若強大起來,就會變成日本的一個尷尬。

  將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日本思想家對於日本屬於歐美或屬於亞洲,困擾不已。歐美與亞洲本來不一定要區分高下,但是受到現代化線性史觀影響,歐美代表先進,亞洲代表落後,這似乎仍是當代的定律。長期以來,為了擺脫落後,許多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思想家乾脆主張,亞洲與歐美不同,且有以亞洲之名抗拒歐美的衝動,但後來這在日本變成帝國主義。痛定思痛之後,戰後的亞洲主義改弦更張,宣稱日本所追求並象徵的亞洲,已經是融合歐美在內的真正多元的普世亞洲。

  無論日本屬於歐美,或日本領導亞洲,或日本象徵普世,儼然都領先亞洲其他國家。最近中國崛起的聲浪甚囂塵上,在日本的思想系譜中,竟不曾考慮過這種可能性,故也根本沒有可供參考的應對方案,導致日人對中國的曖昧情感。至於台灣這樣的前殖民地,無論是精神或物質方面,則迄今沒有超越日本的可能,除非是那些仍然在心理上自居中國人的台灣人。

  只有在面對大陸的姿態上,台灣看起來超越日本,尤其是敢對北京大小聲,比東京總是小心翼翼神氣得多。但其實台灣面對大陸時所執行的,正是日本面對台灣時的那種反身種族主義,亦即種族愈親近,愈歧視,這是大陸配偶,漁工與偷渡客在台灣的共同遭遇,故台灣所謂普世人權在實踐上常常不及於大陸人民。台灣對待大陸,形同是複製日本對待台灣的方式,因此本質上從來沒有脫離殖民脈絡。好在大陸領導人近年已能體會並同情台灣人這樣的歷史際遇,不太計較。

  日本海警遭遇到台灣,不但不會根據國際法思維,還可能在情感上抗拒以國際法為依據,以維持日本面對前殖民地高高在上的身分地位。在這種公開集體的場合,日警肩負的是維繫文明高下的重大責任,不是禮貌或法律或好感的問題,反而有超越禮貌、法律與好感的必要。好在台灣人縱使感到沒有面子,但做為前殖民地子民,尚不會覺得世界秩序被顛倒,除非他們心中還藏著大陸網民之間仍然盛行的某種厭倭情結。

    (作者 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