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連串的釣魚台事件,幾乎要將他與中國綁在一起,與之前因為內政處理不當給他帶來的信用危機相比,這次事件嚴重的多,所以他的處理也非常快。他所試圖散發的訊息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就是強調台灣絕對不與大陸合作。
對馬英九的壓力是結構性的。因為,不論是東海或南海的領海爭議,北京絕對不會去挑戰台北,台北也不會去挑戰北京。則兩岸合作保釣的印象不徑自走,單憑馬英九的幾紙聲明,改變不了外界的印象。
馬英九在概念上的親美,已經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也是封閉中的他所需要的。這樣的概念落實起來,就變成堅持開放美牛,購買美國武器,頒贈勳章給成為國際人道嫌犯的倫斯斐爾德,以及包括此番向美國交心,絕不與北京合作。他片面的極端親美,讓他想像自己並不孤立。
不過,後殖民社會的特點就在於能彈性調整,包括李登輝可以在日本、美國、中國、台灣等等身分中進出自如,乃是箇中翹楚。馬英九當然也不例外,在自我感覺中,必須時刻調整。對於當事人而言,其實這樣無靈魂地擺盪並不舒服,所以最終會爆發。
<netpage>
爆發點有三個。一是忍不住爆發,任何時地都可能,陳水扁就是範例。二是自信得到最大權力後無所顧忌而爆發,李登輝就是如此。三是在進入某種無憂無慮狀況後爆發,像許多曾巴結李登輝的國民黨老將在退休後爆發。
他們爆發訴苦的方向千篇一律,就是向最原初的身分意識做訴求。如李登輝是向日本;陳水扁是對台灣,老將們就回大陸。這都是潛藏的或被壓抑的身分,對於這位現在反中,可是青年時期曾強烈認同中國的馬英九,應該有所啟發。
馬英九在釣魚台問題上反中親美,斬斷自己的過去,當然一樣會有極大壓抑,甚至因此而將自己與外界整個隔離,只能與美國討同情,心理狀態自然難保健康。可以預期的是,他將來也可能會爆發,而爆發的方向,大有可能是同今天被他當成不可碰觸的老將一樣,向中國訴苦。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