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據2011年9月1日台灣《中國時報》報道,蔣渭水的後代希望把他的遺骨移回故鄉宜蘭,台北市文化局主任秘書王逸群表示,尊重蔣後代的決定,之前已稍微整理蔣渭水墳墓附近的環境,未來朝向規劃為文化紀念園區。另外,蔣渭水的墳墓進入文化資產指定階段,將視專案小組討論後,再決定墳墓是否指定為市定古跡,或是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等。
同年10月17日,紀念蔣渭水逝世80周年、蔣渭水紀念銅像揭幕典禮在蔣渭水紀念公園隆重舉行。馬英九親往致辭並揭幕。
……從以上事實,客觀地說,近些年來馬英九主導下的台灣當局,在紀念蔣渭水先生、弘揚蔣渭水精神遺產方面,確實是做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工作,應予充分肯定。
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唯獨重新整修蔣渭水先生六張犁芳蘭山墓地,如此重要和緊迫的事情,卻“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如今一幌兩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蔣渭水先生的墓地愈加殘破。如何重建?仍然停留在台北市文化部門的“評估”與“規劃”之中。至於馬英九所說的在宜蘭設置“蔣渭水紀念廳”和“蔣渭水紀念館”,似亦未見有媒體的後續報道。
台灣抗日先賢蔣渭水,不僅是台灣人民的蔣渭水,也是全中國人民的蔣渭水;蔣渭水短暫的41年生命,為台灣政治、社會、文化所留下的豐富遺產,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在海峽兩岸同胞共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蔣渭水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彌足珍貴!
為此,借紀念蔣渭水逝世82周年,在北京舉行“第二屆蔣渭水先生思想與事跡”學術研討會之機,本人不惴冒昧,強烈呼籲:台灣有關部門應再接再厲,高度重視,切實盡快做好台北市六張犁蔣渭水先生墓園的規劃、整理和重建工作,以告慰先賢,激勵來者!
(中評社特約作者徐博東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前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