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對台政策從“防獨”轉向“防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5 00:32:03  


 
  美國自然也擔心,兩岸走得太近,熱得過頭,對美國也不利,不符合美國政策。目前種種跡象顯示,美國已準備在政治上拍點涼水,降點氣溫。正好朝韓關係緊張,南中國海也有主權糾紛,於是找機會介入,在中國的周邊,中國的大門口,包括靠近中國的東海、黃海、南海等,參與了有關國家的“軍演”,矛頭直接指向中國。與此同時,又重彈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台海軍事失衡”論了,繼續加強對台軍售。所有這一切,自然都是為“防統”服務。一個時期來,民進黨的“台獨”氣焰也比較囂張,相信也與此有關。

  美國本土成為“台獨”的“大後方”,是其來有自的。二戰後的日本,直至五、六十年代,一直是“台獨”分子的溫床和“大後方”,但日本當局總感腰杆不硬,顧慮也較多,尤其在日本的“台獨”分子廖文毅集團被蔣介石政權瓦解後,其他在日本的“台獨”分子就感到危如累卵,有所顧忌了,於是逐漸向美國轉移,到了70年代、80年代,美國本土就完全成為“台獨”分子的天堂,成為他們的“大後方”了。李登輝在台灣主政後,大批在美的“台獨”分子紛紛進入島內,形成了“洋獨”和“土獨”的大結合。

  迄今為止,美國本土一直是“台獨”分裂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基地。這與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或兩岸政策自然是分不開的。
“台獨”分子一向是美國政府手中操弄的重要對華工具。美國的戰略是,“以台制中,以中制蘇”。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的“以台制中”政策一直未變,它的這個“以台制中”政策,本質上延續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以華制華”政策。早期有杜勒斯的“兩個中國”政策,妄圖“劃峽而治”。失敗以後,又加緊利用“台獨”,並或明或暗地鼓勵和支持國民黨內某些人的“獨台”或“國獨”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