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的反服貿行動及其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00:56:18


 
  反服貿行動突然爆發,而且爆發後行動的發展節奏分明、組織有效、動作迅速。顯然,這決不是如一些媒體和有心人士讚美的那樣,“表現了學生的理性和高素質”,而是明顯有經驗豐富人士的實際指導和訓練有素人士的直接組織。現在事實已經表明,正是一些所謂的“職業社會運動人士”,成為了行動的指導者、組織者。這些人多為台灣幾所名校社會學研究所的副教授、碩博士研究生,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台灣歷次較重大“社會運動”無役不與。他們有“社會運動”的“理論”,更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並且在2013年8月成立了以反對簽署服貿協議為宗旨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他們人數不多,但能量很大,善於引導、利用民眾不滿情緒。正是在他們策劃、組織下,行動迅速激化、影響迅速擴大。

  更值得重視的是,反服貿行動一經爆發,其“反服貿”的號召,立即把島內各種“反中”勢力人士糾合起來,包括“台獨”勢力、法輪功勢力,以及從大陸逃亡的民運人士等,他們與“職業社會運動人士”糾合,形成了一個不足百人的反服貿行動的核心力量。這一核心力量迅速形成後,立即對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行動更加激化,例如衝擊“行政院”,而且反服貿訴求一再升級,由最初的“反黑箱操作”、要求“程式正義”,迅速升級為“退回服貿協議”、“重啟談判”等否定服貿協議的訴求,同時,“反中”和“台獨”也迅速成為行動的重要訴求。所以,“職業社會運動人士”與“反中”勢力的糾合,既是反服貿行動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直接影響行動的重要因素。

  4、充分運用新媒體,為反服貿行動的爆發和迅速擴大影響,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技術支撐。

  反服貿行動的突然爆發,特別是迅速聚集上千學生,並且佔據“立法院”,曾經讓很多人不解。實際上,網路、臉書、推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支撐作用,成為了行動爆發和迅速發展的決定性技術因素。如果沒有新媒體的支撐,可以說行動難以突然爆發,也不會有那麼迅速的發展。反服貿行動爆發後,新媒體繼續是行動影響,特別是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的最主要的技術支撐。很多學生表示,自己對反服貿行動其實完全沒有概念,只是受到“好友”的邀請和鼓勵,才趕去行動現場,參與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此外,因對反服貿行動的不同看法,彼此大刪“好友”名單,是行動期間富有戲劇性的插曲,但這也反映了新媒體對行動的重大支撐作用,可以說開始了“社會運動”的一種新模式。

  反服貿行動對台灣局勢的影響

  反服貿行動是近年來台灣最激烈的一場社會運動,肯定將對台灣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實際上,行動還沒完全結束,其重大影響就已開始表現,如反核四行動的進行和基本成功。如果低估,甚至回避反服貿行動對台灣局勢廣泛而深刻的重大影響,那只能更加加快台灣的沉淪;如果能夠正視反服貿行動的影響,積極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那台灣仍然有重新提升的機會。關鍵不僅在於執政者,也在於台灣民眾。

  1、台灣政局將更加混亂

  近二十年來,台灣政局日益陷於混亂。政局長期混亂,是導致台灣經濟長期不振、社會動盪加劇的直接原因,也是導致台灣民眾不滿日益嚴重的直接原因。

  台灣民眾長期存在而且日益強烈的不滿,是導致反服貿行動的根本原因。對政局混亂的不滿,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事實已經表明,以反服貿行動這種街頭抗爭,甚至佔領“立法院”、衝擊“行政院”的暴力行動,除了宣洩部分民眾的不滿情緒外,對於減少台灣政局的混亂局面,不僅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更加劇了混亂。參與反服貿行動的學生撤離“立法院”後,“立法院”在中斷運行24天后恢復運行,開始進行所謂的“先立法、再審議”,至今已一個月有餘,藍綠立委繼續纏鬥,“立法院”繼續空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無法出台,並將導致“立法院”事實上繼續陷於全面癱瘓;在以無原則退讓方式,處理反服貿行動後,執政者無能、政策缺乏連續性進一步表現。事實表明,馬英九當局已提前跛足。

  反服貿行動後台灣政局更加混亂,首先因為綠營普遍認為經過行動,綠營總體處於有利態勢,為保持有利態勢,贏得今年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的大選,必須讓藍營執政持續陷於癱瘓;其次因為,民粹思潮更加膨脹,以“社會運動”、“公民運動”、“公民不服從”等等名義,對執政者形成巨大壓力,而面對強大的民粹壓力,執政者更加不知所措,相關政策無法實施,更突顯了執政無能。這種局面將持續保持,台灣政局的混亂也將無限期繼續。

  2、台灣社會將更加動盪

  近年來,台灣的社會動盪日趨嚴重。如前述,僅2013年就發生了五次訴求很不相同的影響較大的行動。反服貿行動不僅是最激烈、影響最大的一次,而且確立了“社會運動”的新模式,即通過佔領公署,迫使當局接受訴求的模式。這必將促使台灣社會更加動盪。還在反服貿行動進行期間,台南就發生了反對建設龍燈農藥廠的行動,千餘名參加者,以包圍市政府方式迫使該專案撤銷。反服貿學生撤離“立法院”僅12天,又爆發了反核四行動,以絕食迫使執政者實際上接受了停建核四的訴求。這種模式儘管被發動者冠以“公民運動”、“公民不服從”等名稱,但實際上就是明目張膽的民粹式運動。在反服貿行動、反核四行動都以執政者退讓,行動訴求基本滿足結束,這無疑將大為鼓勵那些所謂的“社會運動”人士,以及其他各種有心人士。可以預料,未來台灣將發生更多、規模更大的社會運動,訴求也將更政治化,例如,“降低公投門檻”等等。所以,台灣社會勢將更加動盪,並將對台灣政局和經濟都帶來明顯的不利影響。

  3、台灣經濟將更加困難

  上一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經濟增長逐漸減速,進入21世紀後更趨明顯,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已陷於停滯狀態。經濟增長停滯直接形成日益嚴重的民生問題,導致民眾嚴重不滿和社會動盪。但必須看到,上一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兩岸經貿合作持續、較快發展,是台灣經濟在困難中唯一的有力支撐。例如,兩岸貿易中台灣一直享有巨大順差,成為台灣對外貿易順差的唯一來源。2013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1160億美元,而全部的對外貿易順差為331億美元,顯然如沒有前者,台灣將出現829億美元的對外貿易逆差。實際上,上一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這種局面而且持續擴大。此外,兩岸經貿合作實現機制化,為台灣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創造了基本條件。2010年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先後與新加坡、新西蘭簽訂了FTA,即為一個良好開端。

  台灣經濟要走出困境,必然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但“引入活水”,即加快引入外部資金、企業,在現實形勢下,主要是陸資、陸企,應是促進台灣經濟轉型、提高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雖然民眾對長期經濟困難的強烈不滿,是引發反服貿行動的基本原因之一,但反服貿行動不僅無助於台灣經濟走出困境,反而將使台灣經濟更加困難,因為這一行動嚴重阻斷了走出困境之路。反服貿行動不僅直接、嚴重阻礙了陸資、陸企入島,而且同時還將明顯阻礙台灣參與TPP、RCEP等,因為沒有大陸的支持、合作,台灣已難以參加任何國際經濟合作。此外,反服貿行動嚴重惡化了台灣的政治、社會環境,必將大為減少海外台企回歸島內,也必將加速台灣企業外遷。總之,反服貿行動已經並將繼續加重、加深台灣的經濟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