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低碳經濟 中國超越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4 00:06:15  


 
  經濟危機應對的日本模式

  回頭望去,這次經濟危機處理,包括流行的“最化寬鬆”、“壞銀行”等,基本上都學自日本。主導思想是在“道不變,天亦不變”的大前提之下,緊急包紮,慢慢自我康復。眾所周知,日本自80年代初“廣場協議”,日圓大幅升值,造成泡沫,爆破至今,20年經濟停滯,接近零增長,至今仍未有起色。唯一的得著是雖然政府常換,但社會依然十分穩定和諧。

  如用技術語言來描述,日本模式,亦可能是西方國家繼續走下去的模式,是先用貨幣政策,不惜代價大派金錢,避免了較長和較深的衰退,之後採用財政政策,政府不擇手段大事投資,維持就業和消費,和發展新增長點。但是大量發鈔,利息接近零,早晚會引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而發達國家大量投資,也跟中國這發展中的經濟,基建不足,基建投資所起積極的刺激作用不一樣。即便在中國,基建投資的邊際效益近年也已開始逐步下降;日本政府大量舉債,修了不少“不知到何處的橋樑”等建築,效益更差。這樣發展下來的結果,西方很可能就像日本一樣,經濟長期呆滯不前。

  由此觀之,全球經濟危機遠沒有過去,某些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還有可能出現新的震蕩,以及再次下滑。不過這只是海嘯的餘波,一浪會弱於一浪。只要西方各國繼續處理得宜,世界經濟出現進一步大跌的可能性,已經在急速下降中。但是泡沫收縮的反槓桿(deleveraging)現象仍在運作,要把這破壞力量完全消化,療養西方實體經濟的創傷,並進行必要的調整,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但是世上沒有兩次相同的衰退,西方既然吸收了大蕭條的教訓,當然也會明白到日本模式的後果,而盡力避免。尤其是日本國民性傾向團結,於經濟長期呆滯中仍能維持穩定,這在西方社會中,是難以想像,因而要極力避免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日本經濟困局,根源在於缺乏新增長點。消費電子產品、動漫、機械人等,都已陳舊乏力,難以幫助日本跳出怪圈。

  美國力推“低碳經濟”目的何在

  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便提出要找新增長點,特別著重在新能源方面作出突破。於是美國便一下子從拖反全球氣候暖化後腿的壞孩子,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環保急先鋒:不但要搶在新能源科技上領先,還不忘來個回馬槍,提出要全球徵碳稅,以打擊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經濟。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唯一國際貨幣發行者、和唯一的軍事強權,美國是絕對有能力以世界上本來已有共識的全球暖化問題,提升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議題和新動力的。於是“低碳經濟”“零排放”等新名詞,一下子就成了流行語。

  低碳經濟的涵括面很廣,目標是大幅度降低人類所有經濟活動中,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因此,低碳經濟並非單純是新能源;核能、碳捕獲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科技,以至軌道運輸等無不總攬,並以碳排放量作單一檢視標準,並不惜代價地削減。換句話說,所有人類經濟活動,不久都要繞著碳排放轉。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已經成立了高規格的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並於2007年6月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代表發展中國家,一貫堅持京都議定書共同接受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援同舉並重”等原則,並已於今年5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網站上公開發佈《落實巴厘島路線圖》(注7),申明中國政府關於將在今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立場,要求發達國家大幅度減少排放,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實現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確保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實現。基於歷史責任、公平原則、發展階段的考慮,發達國家作為整體,到2020年應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排40%。

  今天好不容易連美國也浪子回頭,一般估計今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在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討價還價之後,將會有決定性的決議。今後全球經濟發展,將快速轉型走上低碳經濟的新路向。

  市面論者,包括許多經濟學家,一般以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率的伸延,預測中國GDP何時超越美國。要知道GDP的比較以兩國的匯率為基礎,而兩國匯率是相對的,並無絕對值。這種比較有如以橡皮尺去量度長短,用之作短期的比較參考,還勉強稱職;用之作長遠的衡量,根本是沒有意義的。舉個例說,中國甚麼都不用做,只須把人民幣對日圓升值少許,今天已經超過了日本的GDP,排行第二。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幾成,很快就高過美國,世界第一。最重要的是,我們根本不要迷信GDP。過去我們迷信GDP,發展到今天已經是龐然大物了,但卻大而不強,有苦自家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