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望香港成為世界級技術樞紐
--訪香港科技園總裁陳蔭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6 13:29:30  


 
  第二個是手機的整體服務設計。

  第三個是RFID,香港市民熟知的是八達通,而香港是一個全球最廣泛應用RFID的地區。我們研究如何在運輸業做RFID,其實這並不是易事。其難點不在技術,而是應用。很多時候,如何應用的問題,也是創新科技。講科技,是否一定是高科技?其實是科技創新最重要。可能科技水平不高,但想到法子廣泛應用,好像八達通,也是科技創新。

  另外幾個在環保方面。杜邦在這裡設立了太陽能薄膜研究中心,生產在大陸,它吸引了其他公司過來,價值鏈延長了。比如信義玻璃被吸引了過來,因為它是上游,可以當供應商;幾間瑞士公司,供應零件的又來了。一間公司帶了價值鏈來,吸引來的人也帶動香港經濟,如房屋等。

  另一個環保項目是能源管理,尤其是香港有很多高樓大廈。如何用我們的技術、管理系統,研究一套方法,減低應用能源的消耗。

  第六個方面是,香港較多工程人才,用他們作為環境系統的聚合劑,如減低污染,還有、污氣、污水的潔淨技術。歐美有很多這些方面的技術,但不是拿過來就可以應用,一定要有人先用,讓人看到功效;然後用這些技術來設計,才可以應用在本地。

  上面六個,再加上生物科技。生物科技在21世紀不可能不做,雖然香港基礎很初期,但是21世紀很多發明將產生在這個領域,我們必須開始儲備技術和人才。過去十多二十年,香港教育系統招聘了一些世界級教授,幫他們進行研究成果的商業化轉變。

  科學園會根據需求而進一步發展

  劉迺強:第三期發展後,附近已沒有太多地,第四期,五期要發展,如何能做到?若要搬去其他地方,聚群效應會否消失?

  陳蔭楠:不同時期有不同需求,若成功一定會繼續發展,繼續發展也需要不同方式。聚群效應我們現在有五個組合,可能將來要看,有哪個組合可放在另一個地方?或近大學,有不同發展,或者去邊界。很多不同選擇。看具體情況及需求。

  劉迺強:六大產業中,高新科技是其中一個。現在成果有多大,能否說明一下,例如產值?

  陳蔭楠:在這裡的超過310間公司,每年銷售額是640億港元,5000多人是高科技人才,對經濟也有貢獻,因為要租屋,還需要相關服務,效益頗大。

  劉迺強:科學園總投資多少?

  陳蔭楠:總投資難說,因為三期的籌備不同。第三期建築費估計是49億元,第一期及第二期規模亦相約。

  香港有發展高科技的潛力及機會

  劉迺強:從你角度而言,如何看香港將來高科技發展?

  陳蔭楠:香港有這個潛力及機會,我們如何吸引世界精英是很重要的,然後用我們的優勢整合出聚群效應。在歐美,很多香港、台灣、內地出去讀書的人,如何吸引他們回來,以及如何創造職位給香港那37%畢業生,這都是有潛力及機會的。第一、二期發展不錯,很多人說香港沒有做科技的人才,其實不然。我們要做好一個科研的生態系統,要有政府支持,在學校、社區宣傳,金融上支持,商界也要覺得值得投資。知識發展最可以鞏固前途,希望有更多公司投資,這方面我是樂觀的。

  劉迺強:剛剛簽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科技合作是之一,如何看雙方發展的聯繫,各自定位又在哪裡?

  陳蔭楠:多年來中國內地增長快,對科技投資很注重。資源上內地比我們多很多,所以就要揀,如剛才所說的固態照明,RFID,盡量深入推展。我們仍是一個吸引人的地區,可以找人來投資、居住,大家要合作,不祗是競爭。香港仍有品牌效應,質素好,國際知名,但是我們應該盡快將這個品牌效應建立在已有的技術和人才上。

  陳蔭楠:第三期做綠色科技,那我們如何推動呢?想用第三期,在設計和管理上,用一個可持續發展概念,完全環保。用這樣,吸引環保公司一起建設第三期。

  第三期用環保科技做重點,做成一個模範,讓珠三角看到可持續發展概念。例如樓宇的方向,盡量利用自然風,不用太多空調。

  陳蔭楠小檔案

  曾服務杜邦公司33年,2001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間為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2000年5月至2006年10月期間出任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董事;2006年至2008年期間出任機場管理局企業事務總監;2008年4月出任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領導及管理香港科學園、創新中心及三個工業的運作及發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5月號,總第14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