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紀欣:台灣化“中華民國”無助兩岸問題解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3 13:09:53  


紀欣力挺郝柏村投書,呼籲台“教育部”改正國中小史地課本“國家認同”混亂的問題。(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2月23日電(記者 黃惠玟)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在報章“正視中學史地課本”的投書,揭示台灣國中、小史地課本內容隱含“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暗示,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今天上午指出,這種國家認同混亂的問題已經存在20年,馬英九過去四年“撥亂反正”卻跳過教科書,這種弱化、淡化“中華民國”的“中國”元素,不只無助於未來兩岸問題的解決,更會是將未來實質統一的障礙。

  紀欣指出,郝柏村的投書一出後,尤其提到課綱內容要改時,引起不少家長或團體的反感,這是因為過去20年來,也就是從李扁執政以來所進行的“去中國化”,也就是文化台獨的框架大家已經習慣,但深究這種國家認同混亂的情況一旦代代相傳不改正的話,那麼台灣政治恐怕得繼續亂下去。

  這次“總統”大選證明“九二共識”是台灣大多數人的認同,不過,紀欣指出,馬英九一再強調“一中各表”,而這“一中”指的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故然應該要堅持,但馬又講“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講“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我們的國家是台灣”等等,等於複雜了國家認同的問題,因為讓人有種領導人有意把“中華民國”在地化,或“台灣化”的感覺。

  紀欣指出,中國大陸之所以也同意“九二共識”,那是因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一中”,如果台灣的領導人弱化、淡化“中華民國”的“中國”元素,台灣化的“中華民國”不但無助於兩岸問題的解決,也將成為將來實質統一,也就是終極統一的障礙,郝柏村在投書中,強調“欲亡人國者,必先亡其史”,那麼國家認同混亂至此,問題不嚴重嗎?

  回歸“憲法”的層次,紀欣指出,“中華民國”絕不等同於台澎金馬,儘管“憲法”增修了7次,仍然承認本文中有關“中華民國”固有疆域”部分,而這部分連結到中國,即使是馬英九在去年初也提及不要稱對岸為“中國”,應該稱“中國大陸”或“大陸地區”,馬強調稱謂很重要,馬英九的講法也等於回歸“憲法”,也顯示馬仍具有中國情懷,那麼接下來4年要拼歷史地位的馬英九應該聽得懂了。

  紀欣強調,要將20年來大家已經習慣的框架改變或許有點難,不過,教科書內容也不能如此誤導下一代下去,這件事不能再拖,非改正不可,對深藍來說,不管台灣或中國大陸,同屬中國,這件事攸關國民黨能否繼續執政,更是兩岸和平能否永續的關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