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俄烏戰爭激發了歐洲國家共同安全意識。所謂共同安全防衛機制重新提上了歐洲國家議事日程。不過,作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歐洲國家建立共同安全機制,是典型的一盤散沙。
首先,地區衝突的核心是爭奪勢力範圍。從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來看,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爆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危機,一定會對外擴張,世界大戰不可避免。
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國家建立共同防禦機制,各國肯定是各懷心思。美國之所以能夠長期在歐洲駐扎軍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歐洲國家地域狹小,市場容量有限,在市場競爭中,一定會爆發衝突。美國的軍事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確保歐洲國家之間不會爆發大規模衝突。
雖然法國總統對建立統一軍事防務機制興趣盎然。但是,法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關係十分微妙,一旦涉及市場利益,歐洲聯盟內部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歐洲成員,為了減少自己的安全負擔,紛紛削減防務開支。美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歐洲國家的“保護傘”。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充分意識到,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軍事依賴越來越嚴重。要求歐洲國家增加軍費開支,分攤北約的軍事費用。可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德國等北約國家拒絕提高自己的軍事預算水平,美國總統威脅退出北約。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北約的歐洲國家空前緊張,他們擔心俄羅斯勢如破竹,擴大自己的版圖。因此,緊緊地團結在美國的周圍,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措施。美國借此機會強化在歐洲地區的軍事存在,實現對整個歐洲地區分而治之的戰略目的。
美國使歐洲國家意識到,必須加強防務開支。不論是德國還是法國,無論是東歐國家西歐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強戰備,目的就是要保護本國的安全。可是,由於歐洲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市場和勢力範圍方面,沒有絲毫推讓的空間,因此,建立共同安全防務機制缺乏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