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統計數據公布後,新聞媒體一片嘩然。一些西方新聞媒體使用“瞠目結舌”的概念。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中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迅速控制重大疫情。只要比較中國1999年經濟增長數據,人們就會發現,中國經濟增長仍處於合理區間。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還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來自於基礎設施建設。各級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仍在持續過程中。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如果跟隨西方國家節奏,盲目自信,那麼,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路徑依賴。
中央之所以反覆強調,必須轉換經濟增長的動能,就是因為中國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改變。中國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事實上,中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已經出現行業虧損,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將會失去動力,中國財政將會背上沉重的包袱。短期的財政赤字,有可能會變成長期的財政赤字。
從現在開始起,中國就必須提高警惕,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實現動能轉換。如果不能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從工業社會向數字社會轉變,那麼,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可能出現新的麻煩。
首先,中國仍然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中國依靠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初步實現工業化。可是,人類文明的腳步已經進入網絡社會和數字社會。中國當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這就意味著中國存在巨大鴻溝,傳統工業社會要想進入網絡社會和數字社會,還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中國電子商務企業所代表的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資本主要來自於其他國家,傳統工業企業與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如果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和數字的產業化,那麼,中國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會面臨巨大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