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中國吹響了科技進軍的號角
http://www.CRNTT.com   2021-06-02 00:00:53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5月2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召開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核心內容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工業化時代,中國快馬加鞭,成為世界製造業門類體系最齊全的工業化國家。網絡經濟時代,中國奮力追趕,成為網絡經濟發展大國。

  工業經濟和網絡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實施的科技追趕戰略客觀上導致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從早期學習蘇聯工業化模式,到改革開放之後學習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模式,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被一些科技工作者稱之為“後發劣勢”。它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科技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可是,沒有從基礎做起,形成適合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科技體系。第二,強調中國科技發展應與發達國家看齊,無論是在科技項目選擇、人才培養還是在科技評價、科技成果推廣方面,幾乎全盤西化。第三,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強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沒有另辟蹊徑,形成中國自己的科技發展戰略,從而使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成為“沙灘上的城堡”。中國在生物科技領域、材料科技領域、化學科技領域都存在許多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方面充分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經驗,努力形成適合中國自己的科技體系,另一方面,必須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發展的道路問題,根據中國生產力發展需要,面向科技前沿,制定中國自己的科技發展戰略。

  首先,必須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領域打攻堅戰。科技創新的方式很多,既有綜合性的創新,同時也有材料、工藝創新。中國當前科技規劃和科技創新體系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科技發展路線基礎之上。無論是在太空探索,還是在物理化學基礎研究方面,中國都沒有自己原創性成果。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過去長期強調科技沒有國界。中國自然科學發展必須和國際社會接軌。結果導致中國在科技發展方向方面,出現嚴重路徑依賴。

  科技發展必須與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相適應。如果脫離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需要,那麼,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包括印度在內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本國的需要,著力解決本國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亟待解決的問題。印度化學制藥企業之所以相對發達,就是因為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生物制藥需求旺盛。由於印度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購買西方國家的專利,因此,印度在生物制藥企業發展過程中,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仿制藥品的發展道路。儘管這樣做有很多問題,包括法律上的問題。但是現在看來,正是由於印度在藥品仿制方面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反向”發展道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印度這個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用品需求問題。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近些年來中國已經充分意識到,如果依靠西方國家生物化學制藥企業或者合資企業解決中國藥品需求問題,那麼,中國醫療改革有可能會夭折。正因為如此,中國選擇了另外一條醫療衛生發展道路,一方面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集體採購”大幅度降低藥品採購成本,另一方面,加快中國生物制藥事業發展的步伐。中國在病毒疫苗研製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在傳統中醫藥開發利用方面,已經結出碩果。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只有充分了解本國生產力發展需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科技創新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對自然奧秘的探索沒有止境。強調原創性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如果忽視了中國自身發展需求,那麼,科技探索就會變成毫無價值的幻想。科技創新有可能會耗費大量的資源。只有充分照顧到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才能確保中國的科技創新具有長久生命力。

  其次,科技體制改革是系統性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科技體制創新,首先要求形成鼓勵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科技創新的教育體制,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寬鬆的社會環境。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長期形成的部門主義、地方主義、保護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山頭主義,使得中國科技創新面臨諸多障礙。我國科技評價活動,已經變成少數人的輪流坐莊。我國在科技職稱評定和科技成果鑒定方面,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不重視中國科技創新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問題。

  科技體制改革,必須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普及科學知識,形成全民參與的科技良好氛圍。日本新聞媒體定期舉辦科技創新比賽,雖然一些參加者科技創新成果令人感到可笑,但正是這種全民參與,使得日本始終成為科技創新國家。

  增加科技透明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一些科學技術成果公布之後,可能會引起廣泛爭議,一些既得利益集團可能會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惡意攻擊科技工作者。只有增加科技透明度,反對科技壟斷,禁止暗箱操作,才能使中國的科技創新形成良性循環。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中國有一大批“民間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畢生精力,從事科學研究,有些科學研究成果可能會具有一定的價值,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可能會是重複勞動。但是,不管怎樣,應當增加科技創新的透明度,接受社會評價,而不是讓少數科技人員評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科技成果評價過程中,發現新的用途,激發人們的靈感。

  許多科技發明創造的創意最早來自於中國,可是,創意之所以沒有在中國形成真正的科技成果甚至催生新的科技產業,原因就在於,既得利益集團相互掣肘,科技人員迫於各種壓力,最終不得不將自己的創意埋在心底。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只有增加社會透明度,才能確保科技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強調社會包容度。科技創新過程是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取得成功。歷史上無數經驗證明,允許失敗,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允許失敗,那麼,科技創新只能小心翼翼,科技創新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

  應當取消我國現行法律文件中出現的“偽科學”概念。因為從理論邏輯上來說,所有科技假設沒有得到證明之前都是“偽科學”。當年愛因斯坦提出的一系列假設,在沒有得到證實之前,都被視為“偽科學”。可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科學的發展就是在不斷地肯定、否定過程中循環前進。如果把一些沒有證明或者無法得到證明的科學結論或者技術研究視為“偽科學”,那麼,有可能會扼殺科技創新。只有允許大膽創新,容忍失敗,才能使中國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

  第三,科技創新需要良好的社會基礎。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美國之所以成為科技創新強國,是因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高等院校,吸引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這種良性循環,確保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始終站在世界前列。中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一方面必須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應當高度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的自然科學課程。

  現在許多中小學都有了社會科學和人文教育基地,可是,卻忽視了自然科學教育基地,沒有天文望遠鏡,也沒有實驗裝置。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中小學自然科學教育可以激發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可以為中國科教興國埋下種子。如果中小學教育忽視了自然科學教育,減少實驗課程,盲目追求升學率,那麼,中國要想實現科教興國將會面臨非常大的困難。包括筆者在內的一些學者大聲疾呼,應當盡快改變我國教育和科技不能真正完全匹配的問題。組建科學教育文化委員會,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如果將我國科技館設備運用到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我國中小學校和科技館建設聯繫在一起,那麼,我國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將會更加牢固。當前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對於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當然,如果中央制定宏觀調控政策,要求中小學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協會等教育科技機構必須實現資源共享,高度融合,那麼,我國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就會發生改變。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必須以教育為基礎。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