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本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次日《人民日報》和《經濟日報》均在第4版報道了此事。而《日本經濟新聞》卻於同一天在頭版頭條配以圖表報道了這一重要動向,而且還為此發表社論。另外,該報還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該消息中的中國人口增長動向在第3版另發,在第9版還有相關報道。同一天日本其他大報基本也都在要聞版突出報道了該消息。儘管日本各報都通過列出一系列重要數據,突出了中國經濟仍面臨嚴峻的下行壓力這一現狀,但基本都是客觀、理性的分析,毫無唱衰中國的意思,例如《日本經濟新聞》這天的社論標題就是“中國應通過改變‘國進民退 ’來推動穩定增長”。而就在前一天,《日本經濟新聞》的頭版頭條也是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消息,也同樣為此發表了“希望這一協議能推動中國的結構改革”的社論。由於日本時間比中國早1小時,其報紙截稿時間也較中國稍早,所以中國媒體是在16日報道這一消息的,《人民日報》刊登該消息的位置是頭版左下角。《日本經濟新聞》連續兩天的頭條都是有關中國經濟的,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由於國情不同,各國媒體對每條消息重要性的判斷標準也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往往是中國各紙質媒體幾乎均在頭條位置突出報道的相關消息,西方國家的大報要麼是在某個角落裡以很小的篇幅提及一下,更多的情況是根本不報道。這次卻完全相反:在中國上不了頭條的經濟消息,居然連續被置於《日本經濟新聞》的頭條,這至少說明了這樣兩點:中國經濟能否保持穩定增長,對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其次是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極高,因此有關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向,都會引發日本社會尤其是經濟界的高度關注。
這裡還要補充一個背景,即長年來日本國內的對華民意基礎一直在低位徘徊,對華親近感始終不到20%,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最低的。然而即便如此,《日本經濟新聞》也不被這一民意所裹挾,不怕被戴上“媚華”和“親華”的帽子,堅持按自己的一貫標準安排版面。事實上,也未見輿論對此有任何非議。因為媒體安排版面與民意基礎並無任何直接聯繫。
日本是一個經濟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國家,多年來其國內消費始終疲弱不振。中國作為日本一衣帶水的近鄰,而且是全球頭號人口大國,近年來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呈現持續擴大勢頭,對日本企業而言,這一魅力是完全無法抵擋的。截至2014年底,在華日資企業已多達32667家,占全球日資企業的48%左右。作為全球頭號消費市場的美國,日資企業不過是7816家。排名前十的其他9個國家加在一起也只有22219家,比在華日資企業少得多。
從2004年以來,中國就取代美國成為日本頭號貿易夥伴,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5年,中日貿易在日本外貿中的比重高達21.2%,而東盟為15.2%,美國為15.1%,歐盟僅為10.8%。2017年日本對華出口和對美出口不相上下,但從中國的進口額卻是從美國進口額的2.28倍。去年日本企業向華為公司一家的供貨額就超過1萬億日元,這樣的超級客戶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數的。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市場對於日本的極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儘管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已連續兩年下滑,但2019年豐田汽車在中國的銷量首次超過其在國內的銷量,而今年很可能日系車整體在華銷量超過在日本國內的銷量,這對日本汽車業界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據。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8年2月,日本在中國投資設立企業5.1萬家,到位投資額1088億美元,是對華投資唯一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的國家。另外,由於國內消費低迷,日本政府多年來實施“觀光立國”政策,去年中國遊客人數占全體赴日遊客的36.8%之多,而中國遊客的人均消費額更是數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因此中國遊客對支撐日本經濟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2018年以來,由於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許多在華生產對美出口產品的日資企業,其壓力明顯增加,部分企業不得已轉回國內,也有一部分轉向了東盟國家。雖然一些東盟國家的工資成本低於中國,但熟練勞動力人數、國內零部件配套能力和基礎設施能力等,都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所以即便面臨巨大壓力,大多數在華日資企業仍通過開發新產品和降低成本等企業自身的努力,來應對眼前的困難,無意撤出中國,因為根本無法尋找中國的替代市場。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很長時期是日本單向對華投資。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勁提升,如今中國企業也在大舉進軍日本市場,還購並了很多日本企業,例如聯想集團以收購富士通PC業務51%的股份,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公司80.1%的股權,海信集團收購東芝公司95%的股權,接下來鬆下公司的總部都將遷至中國,由此可見兩國經濟的相互關聯度在進一步上升。
如上所述,經貿不僅是穩定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同樣也是穩定中日關係的壓艙石。早在多年前中日雙邊關係因領土爭端而急轉直下之際,兩國之間就出現過“政冷經熱”狀況。此前日本經濟界還提出一個表述,即經濟關係可望成為雙邊關係中的“瓶塞”,以此將那些妨礙雙邊關係穩定發展的作祟因素均“堵在瓶子裡”。實際上,也正是經濟界的強烈呼聲,才迫使安倍政府調整了此前持續多年的敵視中國政策,中日關係從2018年以來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勢頭,兩國領導人恢復了互訪,各項合作也在穩定推進中。
今年春季櫻花盛開之際,習近平主席將作為“國賓”應邀訪問日本,大多數日本國民都支持安倍政府的這一決定,這是中國國家主席12年來首次訪日,目前雙方相關部門正在為此積極準備,以確保這一訪問獲得圓滿成功。在這一大背景下,日本媒體如此高度關注中國的發展態勢,期望中國保持穩定發展勢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