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11月4日晚,在泰國曼谷進行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第三次領導人會議終於達成了協議。16國領導人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RCEP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聲明同時稱,“由於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印度的最終決定將取決於這些問題的圓滿解決”。
始於2013年的RCEP談判,日前由相關國家貿易/商務部長在泰國曼谷進行了最後的努力。由於相關國家在此前已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掃清了許多障礙,因此在此輪談判前國際輿論曾樂觀地認為,這一談判有望在年內達成協議,但在最後關頭,這些年來一直在該談判中拖後腿的印度,仍因在削減關稅這一根本問題上無法妥協,於11月4日在最後一刻宣布退出這一談判,於是由其他相關國家達成了該協議。
本來,這一協議包括中日韓和東盟10國以及澳新與印度,談判涉及約20個領域的關稅減讓。這16個國家的人口占全球的一半,貿易額和GDP據占到全球的三成。如能達成協議,這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自由貿易區。這其中的日本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越南、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文萊已於2015年達成了TPP協議,目前中日韓國三國也在進行FTA談判。雖然隨著印度的退出,RCEP所覆蓋的人口減少了一大塊,但仍是該地區一項重要的自由貿易協議。其人口仍遠遠超過TPP11國,也同樣明顯超過日本與歐盟的EPA(經濟夥伴協議)所覆蓋的人口。就經濟規模而言,由15國組成的RCEP同樣是TPP所望塵莫及的,與日歐EPA也不相上下。
此前該協議的談判之所以如此經年累月,主要症結在於印度,因為印度非常擔心一旦簽署了該協議,中國價廉質優的製造業產品和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將對本國市場造成嚴重衝擊。去年印度對華外貿逆差達530億美元,占其外貿逆差的三成之多,對印度來說當務之急是縮小這一逆差。另外,在印度官方看來,中國產品還對其國內的製造業產生了巨大壓力,所以印度廣大中小企業強烈要求維持目前的關稅水平,以免遭受更大的衝擊。印度不僅始終對直接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保持高度警惕,甚至對從其他國家轉口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產品也始終保持警覺。在去年的談判中,就是印度在最後關頭拒絕做出讓步而導致談判功虧一簣。
今年10月在曼谷的談判中,眼看各國就要達成協議了,印度卻再度提出超出預期的保護性措施,主要涉及自動觸發機制所覆蓋商品的原產地原則。本來這一問題在此前已經談妥,印方也已經同意,可在即將完成尾聲之際,印度卻再度出爾反爾。
作為降低關稅的前提條件,印度要求建立相應的保障措施,以便在進口產品在超過一定限度時可通過臨時徵收關稅來應對。在10月舉行的RCEP部長級會議上,印度再次提出這一要求。世界貿易組織10月31日發布專家組報告,裁決印度實施的數項出口補貼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定。專家組報告指出,印度政府在多項出口激勵計劃中,通過減免關稅、企業稅、債務等方式,向其出口商提供了禁止性出口補貼,違反了該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中的相關規定。專家組建議,自報告公布後90天到180天內,印度應陸續取消各項違規出口補貼。但顯而易見,這一裁決未能有助於推動印度在這一談判中採取更加理性務實的姿態。
據印度外交部披露,在上月習近平主席訪印期間,莫迪曾言之鑿鑿地對習近平表示,印度歡迎RCEP,習主席對這一姿態表示讚賞,並堅信其他成員國會充分注意到印度的相關關切。
實際上,如果印度簽署該協議的話,由於該協議要求各成員國放寬在投資和服務領域的規制,印度工商部曾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印度吸引外資,從而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而吸引外資一直是莫迪政府既定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印度過去一直對市場開放表現出的消極態度,早在此輪談判之前就有一些國家無法忍受印度沒完沒了地提出新的要求,呼籲剔除印度後再推動這一進程。看來,莫迪政府還是未能頂住國內的巨大反對壓力,從而未能及時加入這一不可阻擋的國際潮流。
在全球反自由貿易的逆流肆虐之際,除印度以外參與這一談判的各相關國家均以維護自由貿易這一大局為重,都以不同方式為此做出了貢獻。如今特朗普政府堅持“美國優先”政策,對全球貿易的正常發展造成了巨大衝擊,在這一背景下RCEP如能包括印度在內在年內達成協議,顯然對全球貿易是一大利好。作為一個深受矚目的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增長潛力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今後能更好地進入印度市場,所以參與談判的相關國家也願意對印度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但印度仍堅持對採用中國原材料生產並經由東南亞國家進口的產品徵收關稅,連日本也對這一立場很難接受,因為其中很多產品是由在東南亞的日資企業生產的,印度堅持對此徵稅,對眼下與韓國的貿易爭端正陷入白熱化的日本來說,這是很難讓步的。
雖然降低關稅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潮流,但印度的關稅水平尤其是製造業產品的關稅卻始終居高不下。以汽車為例,日本是全球汽車生產大國,汽車是其一大支柱產業,每年大量出口汽車,所以日本的汽車關稅為零,韓國為8%,中國是15%,泰國達到80%,而印度卻高達125%。這麼一來,哪個國家的汽車在印度市場還會有競爭力呢?再來看看智能手機,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智能手機關稅均為零,泰國也就5%,而印度仍高達20%!鋼鐵產品日本和韓國的關稅也都是零,中國根據不同品種為3~8%,泰國為5%,印度還是15%。印度並非只是擔心製造業產品遭受外國衝擊,在農產品領域也同樣如此。以乳酪為例,中國的關稅僅為8%,而印度則為30~40%(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貿易組織)。如果印度能與時具進,逐步削減諸如智能手機的關稅的話,則亞太地區的相關國家之間就可望形成一個巨大的供應鏈。印度暫不加入該協議,對相關國家並不會帶來任何明顯的損失。相反,在相關國家明年簽署該協議並實際受惠於各協議後,印度也許會感到後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