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印度宣布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使國際社會看到了印度的真相。印度是一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印度高關稅使得印度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印度對中國存在的貿易逆差,使得印度政府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本國市場的保護。正是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印度政府在處理對外貿易方面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如果打開大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在競爭中培育自己的比較優勢,那麼,印度有可能會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如果繼續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印度有可能會失去發展的歷史機遇。
印度總理在泰國曼谷訪問期間,東盟國家領導人以及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領導人輪番上陣,游說印度不要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可是,印度政府患得患失,提出許多不合理的條件,甚至提出如果進口大量增加,印度可以單方面採取保護措施。這種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要求理所當然地被其他成員國斷然拒絕。現在印度已經作出決定,暫時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對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結束談判,提交各成員國立法機關批准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協定,該協定既包括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既包括農業國家,也包括工業國家;既包括比較優勢明顯的國家,也包括缺乏明顯比較優勢的國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所以能夠完成談判,根本原因就在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之間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為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國與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區協定,因此,中國自然而然地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不存在任何的障礙。而印度迄今為止仍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奉行地區霸權主義,把南亞次大陸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試圖在印度洋建立所謂封閉的經濟貿易區。印度為自己錯誤的地緣政治戰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印度不僅要向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區國家和印度洋國家提供大量的援助,而且還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防範其他國家進入該地區,損害印度所謂的地緣政治利益。雖然美國在印度洋有龐大的軍事基地,但是,印度和美國並沒有建立緊密的軍事同盟關係,印度擔心美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會影響自己的霸權地位,因此,一方面與美國在印度洋周旋,另一方面向印度洋其他國家施加壓力,防止印度洋地區國家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破壞印度的所謂印度洋戰略。印度這種冷戰思維不僅使印度在對外貿易方面採取貿易保護主義,關稅總體水平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且使得印度在參與地區經濟合作過程中躲躲閃閃,擔心受到地區自由貿易區協定的制約,影響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利益。
泰國曼谷會議期間,與會國家領導人苦口婆心,試圖說服印度政府領導人改弦更張。然而,印度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促使印度政府最終決定退出協定談判。如果印度政府決定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那麼,印度一些中小企業有可能受到影響,他們在未來的選舉中,必然會選擇支持印度國大黨,這是印度總理不希望看到的。印度民主政治決定了,印度開展對外貿易方面必須照顧多方面的利益,儘管因此會使印度自身的長遠戰略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印度實行高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可是,西方的新聞媒體不遺餘力地宣傳印度的投資環境,希望西方國家的投資者投資印度。這是令人費解的現象。不過,如果了解西方新聞媒體的政治傾向,人們有理由相信,西方新聞媒體之所以對印度推崇備至,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或者地緣政治角度考慮而不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
首先,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崛起對西方資本主義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的快速發展。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現在,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全面戰略遏制策略,並且在中國培養代理人,試圖在中國內部顛覆中國的國家制度。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國有金融機構普遍處於虧損狀態,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是,由財政補助資金,或者由國有大型企業投資國有商業銀行,建立獨具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可是,中國當時的決策者既沒有選擇國有股企業投資國有商業銀行,也沒有選擇財政主管部門增加對國有商業銀行注資,甚至沒有考慮縮小國有商業銀行的規模,而是引入華爾街投資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所謂的境外股份制改造。國有商業銀行為了滿足境外投資者的需求,大量剝離不良債權,從而導致財政包袱更加沉重。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方案,讓華爾街投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西方國家利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以股份制改造的名義,把中國辛苦積累的大量資產轉移到海外,成為西方國家的囊中之物。進入本世紀之後,中國痛定思痛,一方面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改革的目標,重新調整中國改革的方向,挖掘內部潛力,激活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使中國經濟保持相對較高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奮鬥目標,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變過去那種盲目西化的市場經濟改革模式,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西方國家眼看中國崩潰論無人相信,於是提出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發展有可能會威脅到西方世界。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西方國家把目光投向印度,試圖利用印度與中國的歷史糾葛,讓印度成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
印度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開動宣傳機器,不遺餘力地宣傳中國威脅論。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政策,客觀上滿足了印度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者的虛榮心。然而,由於印度向中國關閉大門,從而導致印度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困難。印度無法利用中國的資金、技術和工程力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印度無法進入中國這個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消費市場,印度由於自身的錯誤決策而蒙受巨大的損失。
為了盡快搭上中國這個特別快車,印度總理勇敢地到中國武漢與中國國家主席舉行單獨會晤,兩國領導人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坦率交換意見,並且達成了廣泛共識。中國國家主席出於禮節,到印度訪問,與印度總理坦誠地交換意見,希望印度領導人意識到,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合作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
然而,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西方國家希望印度和中國處於摩擦狀態,希望印度對中國的戒備心理能夠轉化為遏制中國的實際行動,阻礙中國和印度加強經貿合作。印度政府之所以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是擔心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後,中國產品大量進入印度市場。如果中國產品進入印度,印度相關產業有可能會受到嚴重衝擊,印度政府會遭到印度中小企業的批評,執政黨在未來的選舉中有可能會失去執政地位。權衡利弊,印度政府作出了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重大抉擇。這對印度來說是國內政治的需要,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則是分化亞洲合作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合作的成功之舉。
其次,印度和中國都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中國和印度必然會出現競爭。儘管近些年來,中國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許多領域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但是,印度仍然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印度國內的新聞媒體習慣於把中國作為尺度,在任何問題上都把中國作為衡量的對象。無論是發射太空衛星,還是發射導彈,印度都把中國作為擋箭牌,認為只要中國已經擁有的,印度就必須擁有。正是這種特殊的攀比心理,使得印度對中國取得的任何成就都耿耿於懷。儘管印度政府在外交場合大度表示,願意看到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但是,國際社會普遍意識到,印度實際上是把中國作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方面擔心中國通過喜馬拉雅山走廊進入南亞次大陸,威脅印度在該地區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擔心中國在印度洋與印度洋周邊國家合作,影響印度與印度洋國家的傳統關係。西方國家充分利用印度對中國的防範心理,一方面不斷地吹捧印度發展成就,另一方面不斷地挑撥離間,希望印度與中國矛盾不斷激化。
正是在西方國家鼓噪之下,印度國內出現了反對中國的聲音。雖然印度政府採取一些措施,遏制國內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但是,印度和中國作為兩個重要發展中國家相互競爭的客觀事實使得印度不得不考慮如何與中國和平相處。
近些年來,印度國內出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凡是中國支持的,印度一定會反對。中國樂意看到東盟主導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因此,印度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擔心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後,本國經濟會受到中國的影響。正是這種“瑜亮情結”使得印度在與中國合作過程中總是猶豫不定。西方國家利用印度這種特殊的心理,鼓勵印度在與中國競爭過程中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印度政府始終不願意作出回應。中國加強與印度洋國家經濟合作,印度政府警告印度洋國家,必須強化印度的傳統合作關係。馬爾代夫曾經一度希望強化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關係,但是,在印度干擾下,馬爾代夫政權更迭,馬爾代夫新政府不得不改變對華政策。
中國希望印度能夠借助於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良好契機,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快本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政府選擇屈從於國內的壓力,放棄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對印度政府來說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如果印度對其他國家產品實行高關稅政策,禁止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入印度,同時又希望向其他國家出口商品,那麼,印度有可能會逐漸地被投資者所冷落。
印度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國內消費群體不斷增加,因此,印度經濟不會崩潰。只要印度政府大力培育國內需求,形成活躍的消費市場,印度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不過現在看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下,如果印度閉關自守,那麼最終必然會逐漸落後。
印度青年雖然是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擁躉,但是,他們喜歡中國的移動終端設備,喜歡其他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即使印度政府採取各種限制性措施,也無法改變印度青年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印度政府必須讓國民意識到,如果只是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而不希望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入印度,印度最終必然會失去發展的機會。印度和日本合作修建高速鐵路,由於缺乏公平競爭,高速鐵路建設並不盡如人意。不過,這是印度政府的選擇,別人無從置喙。但願印度政府意識到,如果不開放本國的市場,那麼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