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全球疫苗研發力度不斷加大
http://www.CRNTT.com   2020-05-20 00:00:42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隨著新冠疫情在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各主要國家的疫苗研發工作正在夜以繼日地全力推進。從今年1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就一直在全力推動疫苗研發工作,目前全球正在研發的疫苗已多達120種,其中10種已進入臨床試驗。

  3月16日美國的一款核酸疫苗宣布正式開展臨床試驗。真是無巧不成書,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開發並率先獲批進行臨床試驗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居然在同一天注射到第一名志願者體內。即便是對疫苗研發一無所知的外行,也足以通過這一“巧合”對疫苗研發競爭的白熱化具有了感性認知。3月底,以色列也宣布在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方面取得進展,將很快進行動物實驗;4月初,美國進行了貼片式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4月28日,中國第四款疫苗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日前,中國的第5款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5款疫苗接受試驗的志願者共達2575人,截至目前沒有收到“重大不良反應”報告。如一切順利,今年7月可完成二期試驗。

  中國電子系統工程公司旗下的第四建設公司承建的國內首家人用P3(三級生物安全水平)生物醫藥車間,日前順利建成交付。該項目的建成,標誌著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應運而生,投產後年產量可達1億支,具備滿足大規模緊急使用和常規接種的生產條件。尤其是在國內目前尚無針對人用疫苗的高級別生物安全生產車間的建設標準背景下,該項目的建成還填補了國內重大疫病防控在疫苗領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藥品和疫苗研發意義重大。

  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所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目前也進入了二期臨床研究,今年7月就可望實現商業化生產。其一期研究的試驗接種者是144人,二期則增至600人。北京市政府專門在大興醫藥園為其提供了7萬平方米的產業化基地,預計該疫苗很快也將投入試生產。目前該公司是雙管齊下,即臨床研究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同時推進。

  中國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道路上獲得的領先態勢,有賴於抗疫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強有力指揮和舉國體制下的大協作。在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下,中國推動了從共享信息到共同完成實驗,乃至多種疫苗相繼進入新研發階段。與此同時,疫苗研發生產相關產業的企業也積極參與。中國疾控中心在疫情之初就與其合作企業達成共識,共同開展疫苗研發,由此保障了後期疫苗大規模生產的能力。此外,眾多志願者也積極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為疫苗研發提供了足夠的樣本,盡可能減少誤差。

  中國科研企業還與外國聯手研發新冠疫苗。如4月23日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宣布,BioNtech與輝瑞聯合開發的BNT162疫苗獲德國疫苗和生物醫學聯邦研究所Paul Ehrlich Institute監管批准,將在該國展開臨床試驗。這也是德國首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中國天津的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則與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攜手開展新冠疫苗的研發合作,有望今年秋季在加拿大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未來或在加拿大進行大批量生產。據悉,該疫苗是由軍科院陳薇院士團隊和康希諾公司聯合開發的,也是全球最早進入臨床試驗的五個疫苗之一。

  對中國的這一研發態勢,《華爾街日報》於4月27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疫苗研發進展迅速,“美國需要贏得新冠肺炎疫苗這場賽跑”。而一些美國政客對此又故伎重演,再次誣陷中國竊取美國的疫苗研發成果,但國際社會對類似奇談怪論根本就不屑一顧。

  各國研發疫苗的迅猛進展顯然引發了該文作者的危機感,他建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實驗室進行疫苗評估和動物試驗的同時,與企業合作進行早期安全性測試,以便爭取寶貴的時間。文章認為率先研製出疫苗的國家將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並將藉此有效推動重啟經濟並增強全球影響力。

  美國領導疫苗研發工作的是“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管理局(BARDA)”,這是於2006年為了應對生物恐怖襲擊而成立的,它隸屬於衛生及公眾管理部(HHS),負責研發和生產各種藥物和疫苗。從今年3月新冠疫情在美國出現蔓延勢頭以來,該機構已為研發疫苗投入了12億美元以上的巨額資金。

  BARDA不僅在全力推動疫苗研發,而且還在為一旦疫苗研發成功後的批量生產做出了部署。此前它已與強生公司各自出資5億美元,強生公司研發的疫苗預計將在今年9月開始臨床試驗,這是為屆時開足馬力生產疫苗先行開展設備投資。與此同時,BARDA還向美國生物醫學企業莫德納公司出資4.3億美元,該公司有望在今年秋季研發出疫苗,這筆投資是為了在疫苗研發成功後從該公司大量購買疫苗。除了本國企業以外,該機構還向法國著名藥企賽諾菲公司提供了資助,以至該公司CEO表示可以讓美國政府獲得最大的預購訂單,此言在法國引發了軒然大波。
4月30日,美國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宣布,美國計劃在明年1月前具備提供數億支疫苗的能力。顯而易見,目前美國正在竭盡全力增強疫苗的研發和生產能力。美國為了搶得先機,甚至不擇手段,打算跳過疫苗研發的一些關鍵程序,例如動物試驗等,這一動向引發了美國學者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

  為了推動相關疫苗研發工作,歐盟於5月4日舉辦了一次國際視頻會議。會後歐盟宣布,各相關國家及其民間團體已承諾將為此提供合計74億歐元的資金,其中日本的出資額高達12.4億美元。包括中國、日本、加拿大和英國等40多個國家參加了這一會議,比爾·蓋茨基金會也參與了會議,會議強調在疫苗研發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英國首相約翰遜在會上表示,研發疫苗是“我們此生最需要共同努力的最緊迫問題。”

  英國牛津大學日前則宣布,該校研發團隊正在研發的疫苗可望於今年9月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這比原計劃至少提前了8個月。4月30日,該校宣布與英國藥業巨擘阿斯利康公司攜手攻關疫苗研發,英國政府也向其提供了2000萬英鎊的資助,目前相關團隊力爭在年內形成1億支疫苗的生產能力。該疫苗是幾年前為治療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而研發的,即將對6000名志願者開展試驗。

  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也在為此摩拳擦掌。歐盟日前向德國一家著名的疫苗生產企業資助了8000萬歐元,力爭在疫苗研發中占有一席之地。俄羅斯也正在加緊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今年9月可望進入二期試驗。

  在全球範圍內,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是一個由7個國家的相關基金會出資組成的國際協調由機構,該機構旨在促進所有人都能公平地獲得疫苗。凡接受其資助的疫苗研發企業必須確保以公眾能夠接受的價格提供疫苗。日本是向該機構出資的7個國家之一,在日本國內則是由內閣府下屬的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負責相關的疫苗研發工作,但該機構的資金實力有限,只是在疫苗的臨床試驗環節能得到政府的資助。

  歷史經驗充分表明:疫苗從研發到後續生產等各環節都需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對新冠疫苗研發來說就更是如此。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即便剩下一個國家未能控制疫情都會殃及全球,因此試圖通過率先成功疫苗研發來搶占先機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欲使疫苗能夠成功遏制新冠病毒,就需要確保同時實現速度、規模和可及性這三個目標。速度和規模無需解釋,可及性則表示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富翁和窮人都能夠接種疫苗。但日前在美國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爾已明確表示:在疫苗上市後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因為政府無法控制疫苗價格,而研發和生產疫苗需要大量投資。

  在世界衛生大會即將召開前夕,包括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在內的140多名各國政要發表聯名公開信,主張新冠疫苗的研發突破必須跨國界共享。該信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合作夥伴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制定一項全球保障措施,確保在研製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時,迅速進行大規模生產,並免費提供給所有國家的所有人。”信中還指出不能把較貧窮的國家留在隊尾。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推廣新冠疫苗不適用市場模式,該疫苗不應受到專利保護。

  就規模而言,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將不下10億支,而人類歷史上曾達到這一規模的疫苗只有一種,即小兒麻痹症疫苗。所以,不僅是疫苗的研發速度非常關鍵,後續能形成怎樣的產能也是至關重要的。至於該疫苗的覆蓋面,就更是不言而喻。所以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必須得到龐大的國際合作體制和產業鏈的強力支撐,國際合作是完全不可或缺的。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