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財政部長 |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印度財政部長4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著名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講話,強調印度政府已經推出生產激勵計劃,內容涵蓋13個製造業領域,目標是成為中國的“替代選擇”。此前印度政府已經制定宏偉目標,到2030年,把印度出口額提高到20000億美元。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印度發展製造業,走工業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必然選擇。但是,如果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國家,並且把中國產業鏈和主要產品零部件原材料供應鏈轉移到印度,印度政府官員想法似乎過於天真。
工業化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早期的工業化是機械化,現在的工業化是電子化。不久的將來,工業化將表現為數字化。從工業經濟到網絡經濟,從網絡經濟到數字經濟,這是科技創新的過程。雖然世界經濟迭代速度不斷加快,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要想實現轉型升級,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
首先,必須培育大量技術人才。從教育水平和勞動力規模來看,印度正奮起直追。印度已經建設許多職業技術學院,為印度培養了大量工程師。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印度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在人才流動方面存在著明顯的“貿易逆差”。大量優秀工程師到美國等發達國家工作,印度國內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美國矽穀許多企業的管理者來自於印度。他們為美國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這種人才外流現象,客觀上使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很難形成“人口紅利”。
由於技術人才短缺,美國蘋果公司在印度工廠製造的產品合格率衹有50%,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國蘋果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在中國設立工廠,以便利用中國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提高產品的合格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