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儘管亞洲各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但中日韓三國的發展走在了亞洲前列,正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20多年來,中日韓三邊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三國互為重要發展夥伴,經濟互補性強,產業融合度高;三方堅持通過合作實現共贏,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蔓延以及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日韓三國要緊密合作,持續擴大共同利益,積極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合作,集中力量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合作,鞏固面向未來的合作基礎。中日韓三國需要積極集聚各自優勢,通過“中日韓+”模式,在產能合作、減貧、災害管理、節能環保、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實施聯合項目,充分發揮三國在裝備、技術、資金、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各自優勢,共同開拓第四方甚至多方市場,帶動和促進亞洲地區國家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早在2013年,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就達成了合作意向,將共同探討建立海洋合作部長級會議機制和各工作層交流合作平台,把海洋合作列為中日韓合作的重要領域,推動三國海洋合作上升至新的層次,以加強中日韓三國在海洋與海岸帶管理、海洋觀測與監測、海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科學研究、海上執法等多個領域的合作,為維護區域穩定、保護海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做出貢獻。
中日韓三國都屬於典型季風性氣候,受亞洲季風異常、太平洋厄爾尼諾等影響,三國都面臨著洪澇、乾旱、高溫等自然災害的侵擾,三國的近海環流和區域氣候、天氣過程也都受到黑潮的影響。為此,中日韓三國加強了海洋科技領域的合作,推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三國海洋專家在海洋與氣候變化、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環境等方面加強交流與溝通,積極搭建合作機制,推動三國的務實海洋合作。
在2017年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峰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支持東亞海洋合作平台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保、災害管理、漁業等各領域合作。
2018年6月,第20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在中國江蘇舉行。會議決定三國加強合作,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其中包括可能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的微塑料問題。並達成共識決定三國將在8個領域合作採取措施,並就海洋塑料垃圾達成共識,三國將合作採取措施應對這一問題。
而且,日本為共同建設東亞海洋研究的合作平台,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海洋政策研究所2018年地在中國北京正式加入到由中國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發起成立的東黃海研究智庫聯盟。中日韓三國的科研機構與智庫可以在該平台上共同圍繞全球海洋治理、區域海洋治理與東亞海洋合作等方面展開學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進三國間的海洋合作。
2019年12月,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中國成都舉行,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強調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共同促進地區發展繁榮與和平穩定。三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強調開展環保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在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政策交流和務實合作,共同引領區域合作,加強在地區合作中的協調配合,引領區域合作聚焦東亞、聚焦海洋,維護和完善東亞現有區域合作架構,實現互利共贏。使海洋合作真正成為打造“中日韓+”合作模式的主要工具。不斷拓展共同利益。立足東亞、聚焦亞太,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環保以及海洋塑料垃圾等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