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嚴重旱灾肆虐北方 中國打響“口糧保衛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0 20:14:11  


 
三、重商輕農釀惡果 靠天吃飯看雨量收

1、農田灌溉靠天等雨 敲響農業基礎設施警鐘

  2009新春伊始,“龜裂的田地、萎縮伏地的麥苗、焦灼的農民兄弟”一類的新聞圖片,頻頻驚現在電視屏幕上。目前,一場波及半個中國的抗旱大戰已經拉開帷幕。由于這場旱灾波及地帶多爲冬小麥主産地,因而對今年全國糧食生産構成極大威脅,“民以食爲天”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而“無糧不穩”也是中國的歷史經驗,因而,這場旱灾的威脅程度不亞于去年的雨雪冰凍灾害。針對此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就指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看雨量收”。(山西《山西商報》)

  雖然氣候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但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水利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8.5億畝耕地,有灌溉條件的只有8.3億多畝,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飯;而水澆地中大部分灌溉標準不高,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真正旱澇保收的只有2億多畝。顯然,旱灾暴露出了農業水利投入不足,建設欠賬太多的問題。中國的農業好比是一隻由多塊木板箍成的大木桶,育種、化肥、農機、農産品加工等等這些木板都很長了,唯獨“農田灌溉”這塊板最短,若不建成完善的農田灌溉系統,“中國農業現代化”這只木桶,終究盛不了多深的水。(湖南紅網)

  縱觀中國經濟史,會發現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農業史,一部農業史就是一部農田水利史。秦朝之所以一强獨大,兼幷六國,離不開雄厚的關中經濟,而經濟的强勢離不開大興農田水利,司馬遷評價當時關中鄭國渠時這樣說:“渠就,……于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强,卒幷諸侯”;蜀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惠及當地兩千年,天府之國的富庶一度與此息息相關;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至于歷朝歷代各種河渠水利的建設,更是扼住了防洪抗旱的咽喉,成爲沃野千里、走出靠天吃飯模式的關鍵措施。(陝西《華商報》)


2、地方政府重商輕農 農業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水利欠賬多,其深層原因是農業對GDP的數字貢獻較小,很多地方將經濟效益當作投資首選,重工輕農、重商輕農,導致許多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偏少、融資乏力、欠債很多,一旦發生旱情,這些地方的水利設施不是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臨時救急、事倍功半。(澳門《澳門日報》)

  而在這種情况下,農民種地收穫缺乏穩定性,投入産出不能成正比。農民越不肯種地,土地産出率就越低,對農民的吸引力就越小,甚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北京《法制晚報》)


3、償還水利工程欠賬 夯實農業旱澇保收基礎

  近年來,國家水利投資往往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農田水利工程傾斜不够。一些地方也沒有真正把加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擺上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存在著較爲普遍的“等、靠”現象。加之農村稅費改革後,“兩工”取消,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工日每年大約减少45億個,相當于每年减少900億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農民籌資投勞開展的農田水利建設活動受到較大影響。此外,還存在資金分散問題,很多部門都有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但幷沒有形成合力。(河南大河網)

  如果不是這場正在蔓延的乾旱灾害,農民面臨的難題不會如此急迫地擺到我們面前。查閱歷史資料,改革開放前,農業投資尚能占到整個國有單位投資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農業投資的比重只有2%。旱情發飈,爲農業水利還欠賬提供了契機。近日國家在落實“四萬億”投資中,又悄然啓動了1300億元投資計劃,其中950億將分配給地方。地方在使用這筆資金時,應該加大配套投入,使之多向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傾斜。農業旱澇保收的基礎打牢了,不僅可以使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境,還可以增加農業産值在GDP中的比重,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更有後勁。(山東《齊魯晚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