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力拓“間諜門”觸及中國經濟安全軟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2 02:13:36  


 
四、“中國價格”終於確立 爭得鐵礦石定價權

1、降幅有限意義重大 鐵礦石談判等來好消息

  經歷了冗長艱苦的談判,經歷了力拓間諜案的難堪“插曲”,本年度的鐵礦石談判終於等來好消息——中國在21年的鐵礦石談判歷史上首次爭取到“中國價格”。8月17日,中鋼協宣布寶鋼與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公司FMG達成鐵礦石談判結果,粉礦降價35.02%,塊礦降價50.42%,降幅超過此前日澳達成的首發價,合同有效期自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FMG將向中國鋼鐵企業銷售約2000萬噸鐵礦石。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結果,儘管仍然無法立即擺脫三大供應商的壟斷,但對於統一鐵礦石進口價格、分化三大巨頭對長協談判壟斷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這個結果並沒有實現中鋼協當初提出的“降價40%以上”的談判目標,但是,考慮到日本新日鐵首發在先,現貨礦價格大幅上漲在後,能達成現在這個價格,毫無疑問來之不易,總算讓中國鋼鐵業看到了“中國價格”的一絲曙光。(北京中國經濟網)

  由於在談判桌上長期缺失話語權,中國鋼企此前多年是每談必漲,其中2005年粉礦漲71.5%、2008年粉礦漲79.88%(粉礦占進口總量的八成以上)。從2003年到2008年9月,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了5倍。據統計,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4.436億噸,成本同比增加1460億元,相當於全國鋼鐵企業全年利潤的總和,一次談判處於被動,全國360萬鋼鐵職工就要白搭一年的辛勞。或者換個角度算,我們在協議上簽個字,就相當於沈陽一年GDP的三分之一多被國外寡頭們賺走。由此可見,鐵礦石談判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的問題、行業的問題,拿工信部部長李毅中的話說,“鐵礦石談判已經影響到國家利益”。(陝西《華商晨報》)


2、談判目標遠未達成 “中國價格”價值不可高估

  中鋼協副會長羅冰生說,這是中鋼協在今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取得重大階段性結果。如此評判顯然是高估了FMG價格的意義。這是一個小小的進展,而不是關鍵時刻的關鍵進展。總體而言,此次談判既無助於未來長協礦談判的定價機制,也無助於中國奪回談判定價權。

  很明顯,這是一個特殊的單獨價格——與三大鐵礦石企業的艱難談判還將繼續;合同有效期自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到明年年初新一輪談判即將拉開序幕,新的談判與定價機制還在未定之天;中國從FMG進口的鐵礦石占總量的1/10以下;FMG的第二大股東——中國的華菱鋼鐵集團占有FMG17%的股份,對於談判決策不可能毫無影響力。(上海《每日經濟新聞》)

  中鋼協的目標是制訂鐵礦石長協價,爭取國際鐵礦石定價權,現在看來,這兩方面都沒有成功。

  對外,中鋼協受制於鐵礦業壟斷企業,各個擊破並不容易。原因不在於政治或者外交,而在於市場。由於中國對鐵礦石存在剛性需求,對力拓依賴度的減少,意味著對鐵礦石巨頭依賴度的增加,因此,想要從淡水河穀取得預想的40%的鐵礦石降幅,根本不可能。事實上,7月20日,淡水河穀宣傳部相關負責人RenataBellozi已經證實該公司已準備與部分中國鋼企合作的事實,至於降幅顯然不在40%。如果中國想要取得突破,只能採取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術,嚴格控制國內鋼鐵產能,造成鐵礦石供應過剩以壓低價格。但事實恰恰相反,國內鋼鐵價格在產能過剩情況下大漲,鐵礦石進口在前兩個月迭創新高,以至於中國工信部部長8月13日發出"中國鋼鐵行業若不重組,行業將沒有出路"的嚴厲警告。

  對內,中鋼協受制於既得利益群體。中鋼協本身是大鋼廠的代表,由於長協價與現貨價的存在,而且能夠擁有長協礦的是大鋼廠,如果中鋼協試圖統一全國鐵礦石價格和數量,首先反對的就是大鋼廠,如此一來,中鋼協能否存在都是未知數。因此,對於中鋼協而言,他們要突出重圍,首先要安內,然後聯手對外。內部市場的不統一是最大的隱患。(北京和訊網)


3、“中國製造”備受壓榨 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反思

  儘管中國邁出了鐵礦石定價權的艱難一步,但要從老辣且極易結成價格同盟的上游供應商那裡最終博得定價主導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另一方面,我們更應透過中國對世界鐵礦石的天量需求,深刻反思長期以來並不那麼優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不是各地偏好重化工業,國內對鐵礦石需求決不至於達到一年要進口5億噸的程度,國外鐵礦石巨頭也不至於抓住中國的軟肋動輒大幅提價。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政府為主導的投資,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使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尤其是重化工業的高速發展吞噬著大部分的能源和基礎性資源。目前,中國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又占整個工業終端消費的70%以上。這些高能耗產業的增長儘管拉動了GDP的增長,但對於主要能源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國來說,不啻於飲鴆止渴。(北京《證券時報》)

  由於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仍處於分工的底層,短期內難以挑戰發達國家在國際初級產品定價方面的壟斷權,所以儘管中國是國際初級產品市場的大買家,卻很難使國際初級產品的市場價格發生有利於自己的變化;況且中國絕大多數出口商品是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定價權掌握在外方手裡,自己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絕大部分出口利潤被匯出。中國勞動者的收入仍然處於低水平,卻不得不購買昂貴的進口能源。顯然目前的這種平衡狀態是無法持續的。

  正是由於存在短期內難以克服的資源供應瓶頸,人們有理由擔心中國目前高速行駛的經濟列車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上述原因而放緩甚至停止。畢竟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還不大,僅占世界總量的6%左右,就對世界資源存在較大依賴;假如中國的經濟規模比肩美國,顯然對世界資源的依賴程度更重。屆時中國未必具備美國那樣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經濟發展恐難持續。(香港中評網)

  因此,中國一方面要力求博得國際初級產品定價權,另一方面,更要以制度改進和技術創新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決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杜絕浪費,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早日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北京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