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地震來襲 死亡陰影籠罩海地
海地淪為人間地獄 “多山之地”遭遇滅頂之災
當地時間1月12日16時53分,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發生裡氏7.3級地震。海地,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山之地”。它的歷史,總是和一次又一次的劫難牢牢捆綁在一起。此次地震讓海地遭受了滅頂之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截至目前,估計死亡人數可能已超過20萬,這不但是該國200多年來所遭受的最強烈地震,更被認為是“全球前所未有的最嚴重災害之一”。(北京《法制日報》)
造成大規模死亡的原因有幾點:一是海地大部分房屋都是所謂的“豆腐渣”工程。大部分房子都一震就倒,砸傷和掩埋了許多人。二是救援工作進展非常緩慢。地震只持續了30多秒鐘,很多人都在隨後漫長的等待中死去。第三個原因則是海地基礎設施嚴重受損。海地其實不缺乏援助,但是無論物資還是人員都無法被運送到最需要幫助的地方。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海地的安全狀況極度惡化,使救援工作變得更加困難。現在海地國內搶奪、槍擊等情況層出不窮。(英國《經濟學人》)
政府機構陷入癱瘓 海地瀕臨“無人管治”狀態
在強烈地震之後,海地人有一個一致的觀點:現在的海地,是一個沒有政府的國家。從地震發生那一刻起,海地政權徹底癱瘓,總統普雷瓦爾踩著屍體僥幸逃脫,部長們一個也聯繫不上,不是遇難,就是失蹤,整個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失去耐心的民眾情緒日漸不安,災民們疾呼:“我們在這裡受苦受難,食物和水什麼都沒有,政府官員都幹什麼去了?”“我們沒有政府”、“海地被遺棄了”。(北京國際在線網)
當地民眾普遍認為政府沒有在地震發生後及時站出來帶領海地人民抗災自救,但這可能只是片面或是表面的認知。實際上,地震發生後海地政府依然在部分的運作。據悉,在總統和國會大廈倒塌後,一些幸存的政海地府官員就在距離機場很近的刑事調查部的辦公室裡會面並商討救災事宜。這些僅存的政府聲音希望能對地震和國際社會的救援做出一些回應,但是他們所作的在當地的影響微乎其微。(英國路透社)
有分析人士表示,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點也不讓人吃驚,實際上,在地震發生之前,海地政府就一直處於極為弱勢的狀態。深入太子港災區採訪的媒體卻指出,許多救援物資還堆放在機場,災民亟待緊急援助,並形容當地如同陷入“無人管治”狀態。(香港中評網)
災民斷食暴民砸搶 海地亂局考驗國際救援
強烈地震後的第一二天,災民們很平靜,希望能得到國際救援。但地震摧殘後的交通極度脆弱和擁堵,大量的食物囤積在港口和機場,發不到災民的手裡。眼見救援的“黃金72小時”過去,食物遲遲不來,身體和情緒越來越糟糕。
在一些物資發放點,遵守秩序的人們終於失去耐性,他們野獸一樣湧入排隊的鐵門,四處翻找,又狠狠地將分發一空的紙箱拋到空中。而在地震中損毀的店鋪成為了暴徒搶掠的目標,他們拿著大刀和木棍,不斷在瓦礫堆中找尋物資。即使自己不用,也可在黑市轉售圖利。每當有人找到物資,其它人便上前搶奪,引致大打出手,甚至有人開槍嚇走搶奪的群眾。首都太子港到處都看見手持大刀的人,街頭經常傳來槍聲,局勢已到失控地步。(香港《文匯報》)
由於海地基礎設施薄弱,地震破壞力又大,救災行動不得不面臨許多現實的障礙,如機場、港口設施被毀,地面交通不暢,供水、供電系統破壞殆盡,信息來源匱乏且混亂,醫療體系瀕臨崩潰,社會秩序處於無政府狀態,物資分發和後勤保障體系不能滿足需要,等等,這一切,顯然都正在影響著救災的效率,考驗著國際社會的耐心。許多國際組織擔心,如果形勢繼續惡化下去,這裡將爆發一場更大的人道災難。(廣東《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