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經濟顯露惡果 倒逼產業升級
春節剛過,從東南沿海向中西內陸,“民工荒”似呈蔓延之勢,“用工短缺”儼然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新問題。“民工潮”衝刷的印記還清晰可見,“民工荒”轉眼便汹湧來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民工荒”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供需矛盾,它聚集了我國經濟、社會、教育等領域太多的錯位與畸形,顯現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嚴重失衡。(北京《經濟參考報》)
眼下,“趕工,缺工”成了珠三角製造業的共性。隨著經濟回暖,訂單增多,企業不得不四處招人。然而即便加薪兩成,也很難招夠人手。“多的是崗位,缺的是工人”,不少企業發出如此感嘆。
審視那些急缺工的製造業,即可發現它們大多是靠外來訂單吃飯的加工貿易,有訂單就開工,沒訂單就遣返工人回家。而這些外來訂單也多集中於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何況這其中有不少是生產由跨國公司設計、營銷的產品。反觀德國,高附加值的工程機械和智能電力設備是其出口強項,它不但能拉動本國經濟增長,更主要的是還能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材料顯示,在德國近千萬出口行業的職工中,真正在生產第一線的職工只占一半,另一半是在為產品出口服務的服務行業,如物流運輸、批發貿易、金融咨詢與服務、市場研究與開發,以及產品的營銷等。
換言之,與德國相比,儘管我們現在在絕對數量上成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是我們還不是真正的出口強國。我們的企業還停留在“接訂單”加工製造的產業鏈低端,並沒有完成走出去“派訂單”的蛻變。(浙江在線網)
這種主要靠接訂單得來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很容易受制於人,因此,經濟結構及相應出口結構的轉型迫在眉睫。工人的就業取決於訂單的多少,廉價的勞動力換來的只是微薄的工資,注定了“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A380”的辛苦還將持續。而且中國外貿出口的復甦不等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收斂。相反,在國外各種利益集團操縱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些都將對中國的出口形成挑戰。(廣東《廣州日報》)
要想真正成為出口強國,我們還需要對出口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讓企業由對外“接訂單”轉型為向外“派訂單”,讓出口產品“以量取勝”轉為“以質取勝”。唯有如此,面臨的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才能有所改善,企業也不必看別人臉色吃飯,工人的飯碗也就不需由外來訂單而保證。
對珠三角而言,民工荒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仍然沉湎於訂單增多、工人急缺的表象中,以為臨時加點薪,就能招到工人,就能讓工廠開足馬力,完成訂單就能賺錢。卻忽視了搶抓機遇,擴大內需市場,升級產業鏈,把工人的飯碗固定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招不到工人,不少企業目前只是承接一些附加值略高的訂單,利潤微薄的訂單一律回絕,倒並不是件壞事。倘若能由此認識到“訂單經濟”的局限所在,趁機轉型,既能解決民工荒,又能擺脫對外依賴。(廣東《廣州日報》)
而綜合起來看,今年的“民工荒”現象,已不像以前那麼簡單,它實際上反映了三個重大問題: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廣大農村地區的80後與90後開始登上社會舞台;中國經濟的區域結構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如近來國家已先後批准了十多個地區的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的步伐越走越快;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急劇變化,東南沿海地區再走老路已經行不通了,有必要對目前的產業結構及其地域分布,進行有序的產業轉移。(上海《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