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牌“一騎絕塵” 亞運會疑似全運會
1、中國一家獨大 亞運會越來越像全運會
本届亞運會,中國軍團再一次創造了多項新高。亞運會總金牌數跨越1000枚,在一届亞運會中的金牌數也超過了20年前北京亞運會最高紀錄183枚,達到了199枚。一位網友在論壇上對本届亞運會給予了這樣的定義:“所謂亞運會就是把全亞洲的朋友叫到一起,聽中國國歌的單曲循環。”另一位網友更是直言:“亞運會,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的亞軍們一起開的運動會。”雖然網友們對亞運會的新解不無調侃的味道,但事實上,這樣的畫面在廣州亞運賽場上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用新加坡乒乓球女隊主帥周樹森的話來講:“有中國隊參加的乒乓大賽,其他國家只有爭亞軍的份。沒辦法,中國隊的實力太强了,像新加坡隊只有5名選手訓練、比賽,而在中國進入國家隊的球員恐怕50人都不止,這種差距是無法逾越的。”(廣東《時代商報》)
新華社記者楊明撰文稱,“多年來,我們一直把體育等同于金牌,把體育當作强國符號,這其實是扭曲了真正的體育精神和本質。金牌拿太多幷非好事,會帶來負作用。我們應該立刻轉型和轉軌,把重視競技體育轉變成重視全民健身,淡化金牌。”他甚至建議,“是否可以從下届亞運開始,選拔真正的業餘選手參賽。”(江蘇《新華日報》)
“和20年前全民皆亞運、緊盯金牌榜的忐忑心情不同,20年後當國人再面對家門口舉辦的亞運會時,除了內心依舊自豪外更多的是一種淡定和從容。正因如此,本届廣州亞運會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金牌地域性增强。”一位曾經采訪過北京亞運會的資深老記者這樣總結道,“說白了,現在的亞運會越來越像全運會了。”(廣東金羊網)
2、自己人窩裏鬥 亞運上演“一省對决一國”
事實上,亞運會已經形成了全亞洲對抗中國的局面,而且從目前來看,後者還占據著上風。只是,中國隊一家獨大的局面,在使其他參與者成爲陪襯的同時,也使得亞洲體育明顯失衡。(浙江《錢江晚報》)
“亞運會開賽5天,中國代表團以平均每天狂攬20金的成績牢牢鎖住金牌榜榜首的位置,所以我們現在只能緊盯本省運動員在亞運會上的奪金點。”包括廣東、遼寧、山東、江蘇在內的很多媒體都采取了“强化地方金牌”的報道戰略。一位山東媒體同行不無炫耀地說:“在上届多哈亞運會上,山東籍運動員共獲得了21枚金牌,本届亞運會我們山東隊的目標是突破30金大關。”
而身爲東道主的廣東在亞運會比賽日的第4天,一天便拿到了8枚金牌,而且廣東選手所獲得的8枚金牌全部來自奧運正式比賽大項。一位廣東媒體同行對記者說:“作爲東道主,我們除了要辦好亞運之外,還要和韓國、日本PK一下。到亞運會第4比賽日,我們是穩穩以20金排在日本代表團之前。”“一省PK一國”成了本届亞運會上的新潮流。(廣東大洋網)
其實,中國代表團內部之所以會出現各省暗地較勁的現象,也是緣于在亞運賽場上經常會出現自己人窩裏鬥的情况。“包攬”可以說是用在中國代表團上最頻繁使用的字樣。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等優勢項目都在賽前不約而同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廣東《時代商報》)
3、“奪金”慣性太猛 相比東道主,對手像觀衆
與人們預料的完全一樣,廣州亞運會從開幕第一日起,便失去了競技領域的最大懸念。中國軍團的金牌數在不斷膨脹,頻繁到連專業體育記者們都應接不暇。關于獎牌榜的比拼,已無任何意義。也許是過于强大的氣場,開始出現部分東道主關于“對客人照顧不周”的擔憂。菲律賓網球運動員塞西爾•馬米特說:“我們這些選手更像是來這裏看中國隊比賽的觀衆,中國隊也不能分點金牌給我們家,你們拿了第一、第二,怎麽也得留個第三、第四給我們吧,結果還是沒有。我覺得,亞運會就是‘中國亞運會’,我們這些弱隊永遠都是沒有競爭力的。” (四川《成都晚報》)
舉個通俗的例子:本來是請大家做客的,結果魚翅和熊掌都讓主人搶吃了,剩點湯湯水水給人家分,咱好意思嗎?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則告訴我們:只有共存才能共榮。讓一個“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規則玩角力游戲,場面未必有趣。一個主辦過奧運,金牌總數第一的國家再主辦亞運,其實就是讓我們發揮風格,提升國家形象的時候。正如一個長期吃不飽的人終于解决了溫飽問題,實在沒有必要每頓飯都把自己搞得很撑,主動“餓”一下自己,吃個八分飽就更爲健康。只是中國的“奪金”慣性依然太猛,所以亞運會金牌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也就不奇怪了。(新加坡《聯合早報》)
亞運中國“一家獨大”看似獨領風騷,實質危機四伏。一則亞洲體育嚴重失衡,中國獨舞,其他參與者成爲陪襯,長此以往,無人喝彩,誰也不願陪著玩。二則“中國兵乓球現象”再現,亞運會演變爲“一個超級大國(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對抗賽”,孤獨求敗,亞運會將逐漸失去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亞洲體育盛會只有各方和諧共存,才能長久共榮。(《日本新華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