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會貼近民心 高層強調百姓幸福
1、溫總三會網民 兩會重視民生已成慣例
3月3日和5日,中國特有的“兩會”正式啓動。與去年相同,民生再次成為主宰兩會議程的熱詞,國際媒體與中國國內的互聯網站一樣,關注著中國的房價、物價甚至股市的漲跌。(北京《環球時報》)
在“兩會”前夕與民衆在綫交流,在近3年來成了溫家寶的個人慣例。“領導幹部的政績應該以人民群衆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為最高標准,而不是以高樓大廈和項目作為最高標准。”過去幾天,溫家寶27日與網民交流時說的這句話被國際媒體反複引用。美國《華爾街日報》將其視為中國對於平衡經濟增速與增長質量的重視與承諾。在國內社會矛盾凸顯,國際民主運動聲勢不斷擴張的此時,溫家寶的談話顯示,中國高層希望一步步建立制度以取信於民。(新加坡《聯合早報》)
瑞士日內瓦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維為表示,“民生為大”是中國模式的一大特點,兩會對民生議題的重視已成為一種慣例,今年更是如此。從溫家寶總理回答網民提問可以看出,從房價、教育、醫改到收入,政府關心的都是老百姓最在乎的問題。有評論指,這樣的交流和對話,清晰傳遞了政府施政思路和方向,及時回應了外界對解決民生問題的關切與期待,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中國社會進入矛盾多發的轉型時期,中南海高層的動作柔化了政府和民衆的關系。(美國《僑報》)社論
2、提升民生問題 “幸福”成了中國新流行語
繼胡錦濤領導的中國政府提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口號後,“幸福”似乎已在全國人大會議召開前夕成為黨的新口號。“讓人民幸福起來,這是命令”。這是加拿大《省報》一篇中國報道的標題。這篇摘編自英國《每日電訊報》駐京記者2日報道的文章說,中國政府對“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重視讓“幸福”成了時下中國政壇新的流行語,中國北方一個省的官員對該報記者說,“幸福、幸福、幸福,這是眼下唯一重要的詞匯。”顯然,“要讓人民幸福”已成為中國官員心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香港《南華早報》)
評論家說,對“幸福”口號的宣傳表明,政府認識到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巴黎政治學院高級研究員讓-菲利普•貝雅說,通過承諾提供幸福,中共希望向人們表明,自己關心他們的問題。(香港《東方日報》)
縱觀全國“兩會”期間的各大論壇博客微博,網民們最關注的熱詞莫過於“幸福感”。而與百姓幸福感密切相關的莫過於諸多民生話題。3月5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民生問題的關注與承諾,引發了中新網網友的熱議。在數以萬計的留言中,很多網友對一系列民生問題的解決以及自身“幸福感”的提升都充滿了信心。(北京中新網)
3、緩和執政壓力 處理民生議題對症下藥
據法新社報道,今年的兩會將在多年來最緊張的氣氛下召開,因為此前中東抗議浪潮凸顯了令北京不安的一連串易引發動蕩的社會問題。但加拿大《多倫多星報》評論說,“與蔓延至北非和中東街頭的衝突和混亂相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所展現的景象令人贊嘆。兩會的開幕像一個節日,成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展示成功、制定計劃的平台。”該報還說,“在中國共產黨的教科書中,穩定壓倒一切,中國領導人也由此通過數十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帶來了福祉。中國的兩會成為宣揚中國模式的舞台,也將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權力和能力。在今天的中國,消費的自由遠比模糊的民主概念來得更吸引人。” (北京《環球時報》)
雖然中國的網絡上要求民衆聚集表達的呼籲時有所聞;但至今的事實表明,集會沒有發生,中國也沒有發生“茉莉花革命”的條件。雖然中國民衆對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等社會不公越來越不滿,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民衆從中所得固然不均,但整體的生活水准依然得以提高,穩定的社會秩序仍然是普遍的社會需求。因此,人為地制造社會動亂,在目前還缺乏社會認同。當然,這并非意味著中國政府就可以對民情掉以輕心。
對於收入分配不公、社會保障不足的抱怨和爭議以及對通貨膨脹、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問題的不滿情緒,形成了近年來困擾決策、考驗執政的多重壓力,這都是經濟快速成長期的常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其中任何一個都能讓中國這只大象“笨重跌倒”。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自然變得沉重——處理民生議題,無疑有對症下藥的作用。(香港中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