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美關係已從「中國熱」和「中國威脅論」的兩極,進入較平淡務實的階段
美國總統布殊匆匆訪華四十小時,分別會晤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表面看來沒有甚么重大突破,實際上則顯示中美關係已從「中國熱」和「中國威脅論」的兩極,進入較平淡務實的階段。 (香港《星島日報》)
2、布什對華定位既說不清,也不想說清
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和他父親一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北京度過的短暫歲月無形中對其中國政策的制定產生深刻影響。起碼,較之其內閣中的任何閣員,他是對中國在過去30多年間所發生的變化具有最直觀經驗的唯一一人。問題在於,如何判斷這種變化對美國的影響,從而確定中美關係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是“戰略夥伴”還是“競爭對手”,或者如某些美國高官所說的那樣是“共同經營者”,布殊本人既說不清,也不想說清。
他在訪華之前接受亞洲記者採訪時,刻意回憶起他30年前在北京胡同騎單車的情景,似乎是想告訴中國人,他對中國還是有一份特殊情懷。不過,這份特殊情懷並不足以讓他忘卻對中國的擔心,甚而張開雙臂去擁抱中國的強大。(香港《明報》)
3、莫一廂情願以為布什會帶來“中美互動新時代”
美國總統布什兩天訪華行程意義之重大,是不必置疑的。不過,也不可能達到一些內地傳媒一廂情願期盼的“中美互動新時代的到來”的程度。
必須注意到,布什在出訪中國之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非常謹慎地把調子定在“我們想和你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之音上,而非國際外交術語常常用到的諸如“全面深入的合作關係”的用詞。布什進一步的解釋是:“中美關係非常重要,這是很複雜的關係。”至此,布什已經基本把這次訪華的目的和計畫勾勒得很清楚了。“重要性”與“複雜性”,布什訪華帶來至少如下幾層意思:
一,中美要建立良好的關係,還是離不開老生常談的一些問題,如臺灣問題、朝核問題,核不擴散問題、安全問題、反恐問題、伊朗問題等等。二,中美關係複雜,目前仍然處在問題多、麻煩多、誤解多、摩擦多的時期。三,中美關係要好,雙方必須作出政策調整。 (香港中評社)
4、美國發展對華關係的同時也在編織中國包圍圈
就在美國總統本周訪問北京以改善對華關係之際,從蒙古到印度再到日本,華盛頓正在編織一個遍及亞洲的軍事合作網,以應對中國有可能崛起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國防部的規劃者們以及布什政府的其他策略師仍然相信,美國需要預先制定一個亞洲政策的中長期框架,他們一些人將其稱之為“遏制加接觸”策略,也就是在與中國接觸的同時也能夠對其加以遏制,以防美中關係未來出現惡化。
(美國《華爾街日報》)
5、美提“責任論”意在調整對華戰略
近期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討論,忽然從“威脅論”轉到了“責任論”,拐了整整一個90度的彎。美國的政要以及智庫人物,紛紛對中國提出了“要負責任”的要求。任何看待負責任,成了中國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相信美國總統布什今次訪問中國,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規勸中國負責任。因為在布什訪華前,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調整對華戰略思維,接納中國,讓中國承擔責任,就是中國責任論的主要內容。再具體言之,納中國進入已形成的世界體系中,讓世界體系約束中國,中國分擔責任,成為世界股權體系的持有者,而非革命者。
美國要中國負責任,中國不會拒絕,但有幾個問題必須解決:第一,美國首先要改變對華遏制戰略,一邊是遏制,一邊是要求負責任,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第二,美國必須與中國共同提升雙邊關係,使雙方能夠達到高度的互信。第三,中美之間必須加強對話,逐步解決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對台軍售等等問題。
(香港中評社)
6、中美有衝突一面,也有合作餘地,中國現階段的策略是“穩住美國”
既然對中國懷有成見,為什麼布什還要移樽就教,千里迢迢來到中國訪問呢?這是因為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力一年比一年強,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迫使布什不得不放下架子與中國打交道,表面上與中國保持某種程度的友好關係。例如,美國企圖解除朝鮮的核武裝,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從中穿針引線,金正日是不會輕易入彀的。
中美利益有衝突的一面,但也有合作的餘地,除了朝核問題外,反對恐怖主義也是雙方的一個「公約數」。布什到中國訪問對雙方來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使中美關係得到緩和,有利於雙邊關係穩定發展。
對中國來說,現階段的策略是,穩住美國,儘量不與她發生武力衝突,大力發展自己,到了綜合國力可以與美國匹敵,屆時,不但美國不敢說大話,臺灣問題就會如同香港問題一樣,要什麼時候解決就什麼時候解決。國際政治就是這樣,沒有實力作為後盾,什麼事情也解決不了。 (菲律賓《世界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