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破公有醫院壟斷是醫改成功重要前提
對醫改的批評以及對新醫改期待的社會討論,在經歷了前一陣的短暫降溫後,因衛生部網站前天突然公佈高強部長的一次“內部講話”而重新升溫。高強強調並承諾:“將繼續深化醫改,引入社會資本,改變醫療服務基本由公立醫療機構壟斷的局面。”我們注意到,高強的講話是11月10日,正是在“天價醫療事件”尷尬公佈之際。
以往,每每輿論宣導大力培育和發展醫療服務市場,總有人站出來反對說:“因為私營資本追逐利益是天性,這將導致醫療服務價格大幅抬升”云云,言外之意,醫療服務市場開放不得。還有人進一步做文章,聲稱“百姓看不起病,市場開放就是直接誘因之一。”其實,這些論調十分荒謬。依據整個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在當下的中國,政府對醫療保障的投入,理當主要集中或至少傾斜于建立社會基本醫保制度的投入。即,用於對民眾的多種形式的直接醫保補貼。若著力點置於此,再外加充分開放醫療服務市場,政府同時加強監管,那麼在充分有序競爭下,只要假以時日,醫療服務價格必回歸到合理價位,實現受服務者與服務提供者之雙贏。
我們認為,打破公有醫院壟斷,首先取決於各級衛生部門自身職能轉型,堅決從既得利益的糾纏中抽身–––只做裁判員不做運動員––這是醫改成功關鍵所在。(上海《東方早報》)
翁家為救老人之命,竟然花費550萬元的鉅資,這對還處在中低收入階層的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的確是個天文數字。
為什麼看病這麼昂貴?公立醫院的壟斷經營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據衛生部2003年的統計資料:全國公立醫院占醫院總數的96%,社會辦醫院僅占4%。這說明在近20年的醫療改革中,公立醫療機構的壟斷局面始終未能改變。由於“壟斷”,醫療業界缺乏強有力的競爭,醫療消費者也只好任其“宰割”。現在已經不只是中低收入者感到“看病貴,看病難”,就連高收入階層的人也覺得醫療收費“受不了”,
破除了“壟斷”,就會形成強烈的醫療市場競爭態勢,哪家醫院收費貴、服務差,醫療消費者自然就不會去了,市場調節的功能自然會在平抑醫療價格中發揮作用。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貴,看病難”也將會趨於緩解。
由此可見,醫療改革還須解放思想,拆除“樊籬”,吸引民間資金乃至外資,允許和鼓勵多元化醫院的發展,同時在政策上給予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公平的競爭環境,以期民營醫院在競爭中較快地發展壯大,增強其競爭能力。這樣,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家對醫療事業資金投入的困難。(湖南紅網)
在討論醫院體制改革的時候,有必要注意,改革並不是只能在國有化與市場化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其實,還有一個第三條道路:社會化。高強提出,一方面,通過改革將一部分公立醫療機構改制,由社會力量舉辦;另一方面,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創辦醫院。看起來,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私人資本將成為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依託。
公立醫院並不一定要由政府直接來管理。目前,大型國有企業現在正在建立相對獨立的董事會,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入外部董事。仿照這一制度,公立醫院也可以設立董事會,作為醫院的決策機構,其人員則由政府代表和外部董事共同組成,外部董事代表公眾,監控醫院不至於墮落成贏利性企業。
通過對公立醫院治理結構的變革,通過引入社會力量舉辦的非贏利性醫院,大體上可以構造出一個社會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在此之外,再輔之以部分商業化醫療機構。政府的責任則是進行公平的監管,假如要提供補貼,則應當對所有非贏利性醫院平等地提供補貼。這種補貼的分配應當是競爭性的,以激勵各醫院削減成本,改進服務,吸引患者。
總之,醫院體制改革似可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醫院作為一種帶有強烈公益色彩的服務機構,應當、也可以由社會自己來創辦、管理。(北京《新京報》)
2、醫院“自我監管”不可行
為什麼越來越看病貴看病難?為什麼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醫院為什麼越來越背離政府辦醫院的初衷?醫院為什麼越來越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醫院為什麼越來越把患者看作利潤的來源?問題的核心,直指被稱為“改革不成功”而自己不承認的醫療體制上。在現有的體制環境下,醫院已完全發展成了處在壟斷地位上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不從“大腦”“心臟”“骨髓”?動刀,所謂醫改是很難治癒既得利益集團那骨子?的重症的。
從哈爾濱“天價住院費”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目前還是醫療衛生部門在“自己管自己”。這家醫院自己組織的調查組,對這一事件的調查結論是:“醫院對於該患者不是多收了,而是少收了。”那位醫院調查組的主要負責人、紀檢書記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居然還說:“我們二院我可以說就是一所人民的醫院、一所農民的醫院,要用過去的話來講,就是一所貧下中農的醫院,我們就是為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從來不用自己的特權去索取自己身外的任何利益,我們的醫護人員能夠做到。”不管事件的結論最終如何,這位紀檢書記的話多少都給人一種“包庇”之嫌,有些像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也像是在自欺欺人。
對於這類現象,有關人士曾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若把衛生行政部門看成“爺爺”,則“爺爺”懷?摟抱著醫院這一自己的“親生兒子”;若把醫院看成是“老娘”,那麼,她肚子?懷著紀檢監察的“嬰兒”,一根“臍帶”牢牢牽著雙方。上述事實正好印證了這種說法。
由是觀之,依靠醫院內部甚至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監管醫院的醫療行為是乏力的,也是失效的,繼續沿用這種“管辦合一”、“自己管自己”的監管機制是不可行的。據媒體報導,中紀委已與相關部門聯手組成調查組,介入對哈爾濱“天價住院費”事件的調查,衛生部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也於近日聲稱“將徹查哈醫大學附院天價治療費用案”。但這樣高規格的調查組,不可能查及所有的醫患糾紛案,關鍵還在於建立一個相當穩固且具長效的外部監管機制,方可對醫院的收費行為實施有效的監管。(湖南紅網)
3、要形成醫療市場自我淨化機制
中國普通老百姓面對的是一個近乎壟斷的、缺乏競爭且資訊極端不對稱的醫療市場,而醫療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老百姓只要經濟能力勉強還能支撐,對醫院的選擇就會“只選高等級的不選低等級的”。而現有高等級醫院並非市場選擇的結果,而是行政授級和行政投入的結果。中國公共醫療資源80%以上投到城市,而其中的絕大數又投入到城市?面的三級甲等醫院!
在這樣的背景下,遭遇形象危機的哈醫二院會面對什麼樣結果?對此不敢樂觀。也許,它既不會被罰賠得破產或傷筋動骨,也不會丟掉在當地屈指可數的“三級甲等醫院”這個牌子;即使有形的牌子被有關部門拿掉,無形的牌子––多年財政的巨額投入還在那兒。
由是觀之,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醫療市場的自我淨化機制遠未形成。進而,在現有“管辦合一”體制下,對於所謂監管也不可能寄予太高指望。也就是說,只要“管辦合一”體制不改,一個健康的醫療市場就很難形成。(上海《東方早報》)
重典才能治亂。對日益放肆的醫院亂收費行為,政府主管部門絕不能搞溫情主義,心慈手軟就是對違法行為的縱容。對那些情節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一經查實,應該公開曝光,嚴肅追究直接負責人的行政、法律責任,其“三級甲等”之類的招牌也應該給它摘掉,讓醫院名聲掃地。(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4、醫生獨立可以遏止醫療腐敗
醫院、醫生管理的高度行政化,使醫生實際上依附于醫院,如醫生職稱的管理、專家資格的評聘等全都依附于醫院行政系統,導致醫生成為醫院牟利的工具。在天價醫藥費問題上,作為主治醫生的王雪原就一再被冒名開處方。因此,中國必須讓醫生成為獨立的、不依附於醫院的利益群體。
在國外,醫生獨立早已經是成功的事實。國外的醫生大都自己開業,一般好幾個醫生一起合租一棟房子。一般病人有病先到私人開業的醫生那?去就診,除非需要特設的檢測、手術、住院或者急診才上醫院。國外的整個醫療體系也是圍繞著保險公司管理風險而展開的,醫生其實是保險公司防範風險的一種金融工具(而非像我們這?是醫院和行政體系的牟利工具)。選擇醫院、醫生的權利在保險公司和個人,保險公司通過控制醫院和醫生來控制醫療成本,賺取利潤。好醫生的醫療費用反而更低,服務品質卻往往更高,其擁有的客戶自然也越多。這樣,醫德、醫術的價值自然而然就突出出來了,而醫、藥分家的問題自然也迎刃而解。(北京《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