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伊斯蘭國家,伊朗長期以來對巴勒斯坦人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鬥爭持同情和支持態度,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認為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局勢緊張的主要根源。(北京《中國日報》)
據估計,納粹德國在1933年到1945年間殺害了600多萬猶太人。法新社認為,伊朗國家媒體經常採訪一些對大屠殺持修正主義觀點的人,這些媒體對持這種觀點的人多採取同情態度。這就是內賈德囈語的國內環境。(泰國《新中原報》)
1、此前已有過激言論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短短兩個月內兩度發表反猶太人的談話,不只嚴重傷害了猶太人的民族感情,鉤起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受迫害的沉痛記憶,而且也宣揚偏狹的民族主義思想,加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敵對心理,為中東製造更多民族仇恨。
令人驚訝的是,在目前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竟然還會出現艾哈邁迪內賈德這種完全不顧歷史事實、絲毫沒有人道精神、一廂情願的將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集體屠殺一口否定的偏狹民族主義者。
正當全球各地都為回教的真正教義提出辯白之際,身為回教國領導人的艾哈邁迪內賈德竟然一派胡言。這不僅加深了世人對回教極端主義的恐懼和厭惡,而且也讓人對目前到處製造危機的恐怖主義深痛惡極。這些,也正凸顯了艾哈邁迪內賈德是淺薄、無知、偏執的領袖人。(新加坡《聯合早報》)
內賈德於10月26日在伊朗內政部對參加“沒有猶太複國主義的世界”會議的4000名學生發表演講說:“猶太政權的建立是世界壓迫者反對伊斯蘭世界的舉動。正如教長(霍梅尼)所說,以色列必須被從地圖上抹掉,伊斯蘭世界絕不允許它的歷史宿敵生存在它的心臟地帶。” 同時內賈德宣佈免除該國駐英國、法國及德國大使的職務,同時下令召回伊朗派駐18個國家的外交使節。(法國《歐洲時報》)
人們早已注意到,艾哈邁迪.內賈德上任以來,處處表現出強硬的姿態,不僅在伊朗核問題上寸步不讓,還騰出時間來跟以色列進行言語交鋒。此前,內賈德曾經將以色列形容為“一個污點”,稱以色列“應該被從地球上抹掉”,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強烈不滿,以色列方面也隨即表示,伊朗總統的言論可以看出伊朗發展核武器、攻擊以色列的“野心”。而雙方劍拔弩張的姿態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北京新華網)
2、反猶立場強硬
內賈德的語調和他的前任者穆罕默德•哈泰咪的主張相差甚遠,哈泰咪為了避免伊朗在國際社會中孤立而尋求與西方國家展開對話。
伊朗極端保守派總統內賈德12月8日再次讓世界領教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今年49歲的內賈德被公認為是一位伊朗極端保守派人士,同時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內賈德是在今年的伊朗大選第二輪選舉中擊敗對手、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從而贏得選舉接替哈泰咪當選為伊朗總統。(法國《歐洲時報》)
艾哈邁迪.內賈德應該能預料到的是,以色列方面和不少專家都在利用他的攻擊性言論大做文章,將伊朗核問題再度搬上桌面,但他似乎不會因為這些譴責而有任何讓步。有分析人士認為,艾哈邁迪.內賈德的上臺是由伊朗國內的保守勢力推動的,而他本人的立場和態度也十分強硬。自從他就任總統以來,已經組織了多次反以色列的大遊行。(北京中國廣播網)
3、未必會走向極端
內賈德新政府是否會在反猶問題上“強硬”到底?輿論認為,這取決於伊朗目前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國內,伊朗的青年一代不希望再過伊斯蘭清教徒的單調生活,選舉內賈德上臺更多是因為他清廉、年輕有為,致力於發展經濟、消除腐敗和貧困,而不是推行極端保守的社會和文化政策。同時,伊朗的改革運動已有許多成就,也已經“積重難返”。現在居伊朗人口主體的年輕國民嚮往更加開放的社會,希望伊朗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新政府不能不更多地顧及民意。在對外關係中,伊朗要進一步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尤其是同伊拉克的關係,也需要美歐的支援。再有,在伊朗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上,更是離不開美國的贊成票。
除上述因素外,伊朗新總統的個人作風也並不必然導致伊朗在反猶問題上走極端。雖然內賈德屬於國內成長的“第二代革命者”,這個群體在思想上更趨激進保守,但內賈德卻是個“務實”的少壯保守派。他是自1981年以來伊朗首位非神職人員總統,交通建築管理學博士的背景也有助於他實行一些“開明”政策。內賈德在競選獲勝後表示,他願意努力與“對伊朗不抱有敵意的”國家改善雙邊關係,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將體現“和平、溫和和連貫”的特點。他說:“溫和(主義)將是我的政府的政策。極端主義在我的政府中沒有位置。”甚至,內賈德還曾在自己的競選網站上表示不排除與美國複交的可能性。(廣東《南風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