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鏡頭:打卡齊魯文化新地標
http://www.CRNTT.com   2024-06-06 01:06:54


費孝通先生曾為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題字(中評社 馬一鳴攝)
  中評社聊城6月6日電(助理記者 馬一鳴)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集中國古代眾多先進水利思想和精湛水工技藝之大成。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算起,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它自北向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一直使用至今天。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文明發展,推動了地域和民族間的往來與融合,對民族團結、商業繁榮、中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大運河的肇始與初步形成期,這一時期運河的開鑿,為後世大運河的擴展與延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春秋後期,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吳國逐漸強盛。吳王夫差為北上中原與齊國爭霸,於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自邗城(今江蘇揚州)下開鑿運河,引長江水向東北入射陽湖,然後折向西北到今淮安市附近入淮水,用以運輸軍隊、糧草。根據《左傳》記載,這是中國已知開鑿年份最早的運河,稱“邗溝”。它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至今已沿用數千年。而隋唐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分布地域最廣、里程最長的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長達2500餘公里。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後世運河的基礎,對於國家漕運發展、城鎮興起、經濟交流、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隋唐盛世”的出現。京杭運河則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極大便利了人員往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國旅行者、傳教士、使節團等都曾在運河上留下足跡,沿線的水利工程、交通設施、城鎮鄉村、風土民情等在他們的作品中多有體現,其中有不少與聊城相關。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是聊城市最大的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齊魯文化特色新地標,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展示、研究運河文化的重要陣地。

  改造提升後的運河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為“大運風華——運河文化陳列”,展覽由“歷史變遷”、“水工科技”、“制度管理”、“城鎮經濟”、“運河風情”、“現當代運河”六部分組成。一層二層為序廳、臨時展廳和功能區,三層四層為固定展陳區、體驗區,共展出文物400餘件。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採用傳統展示與數碼科技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恰當運用沉浸式的展覽手段,以運河發展歷史為背景,凸顯山東運河、聊城及臨清運河的特點和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