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太湖水臭,誰在重視今天的環境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1 11:45:52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在中國,有幾大話題令公眾集體無力,環保居其一。這種普遍的無力感,首先來自對現實干預的無能為力,其次來自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危機無可奈何。而與這種無力感相伴生的,一種是焦慮,另一種是麻木。這些都成為今日社會的尋常世態。但焦慮與麻木,畢竟還有事未臨頭的矜持。近日,江蘇無錫藍藻爆發污染太湖水源,自來水發臭堪比下水道,根本無法飲用,市民湧入超市,搶購純淨水成風。矜持轉眼成狼狽,環境惡化與公共危機,原來僅是一步之遙。

  社論說,這場突如其來的水危機,民眾普遍認為,是太湖污染持續加重的結果,屬於典型的環境危機。不過,這樣的見解與當地政府缺乏共識。事件發生後,無錫市政府將其定性為一場“突發的自然災害”,強調其不可抗力的一面。在新聞發言人的講話中,也出現了“除臭味明顯超標外,其餘指標均符合國家水質標準”的說法。危機當前,輿論導向固然重要,但民眾茲茲在念的太湖污染問題,顯然是在此隱匿了。

  無錫水危機中的政府態度,頗能代表當前地方政府的環保立場。2006年9月,無錫市有副市長坦承,經過20年來的發展,無錫開創了“蘇南模式”,但去過無錫的人都會發現,太湖水已經污染得不成樣子了,無錫的未來五年規劃,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痛定思痛。行政首長是否真的痛定思痛,今天看來已然不重要。因為,許多未雨綢繆的環保機遇一再錯失,長期淤積的環境壓力已經提前釋放,無錫的水危機僅僅是現實的生動一例。

  社論指出,在中國,環保的困境有目共睹。而地方政府的不當作為,仍在加劇這種困境。如何解釋這個並非責難的現實結論?環境資源和所有公共物品一樣,因為普遍的搭便車行為而嚴重損耗。要避免公共物品的悲劇,通常有三種治理方案:其一,通過產權明晰讓每一處資源都有其明確的主人;其二,通過強勢政府的統治,來杜絕對公有資源的嚴重破壞和消耗;其三,通過民間社會的自我組織,來實現對公共物品的自主治理。

  我們看到的狀況又怎樣?在中國,基礎性的產權制度一直未能明晰,不論是環境資源,還是國有資產,都因產權所有者的實際缺位,而陷入了無所顧忌的使用與難以遏制的流失。在許多地方,恰恰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了難以根除的污染大戶。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必要的政府監管一直滯後;要麼是市場力量通過收買,抵消了行政監管,要麼是政府官員權力尋租,主動放棄了監管職責,要麼是畸形的政績激勵,使地方官員不得不忙於短視的政績,無心顧及長遠的利益。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即是長久無效的監管危機。另一方面,政府還直接管制了民間環保力量的自我組織。地方政府的強勢控制,甚至一意孤行,都使民間的環保意願,非以極端曲折艱辛的努力而難以實現。無論是廈門PX項目的巨大爭議,還是被稱為“太湖衛士”的江蘇環保人士吳立紅涉嫌以環保名義敲詐而被捕入獄,都表明社會的環保意願和自主治理,仍然缺失渠道,也不被尊重。

  那麼,到底誰在重視今天中國的環境危機?現實的答案是,企業沒有心思重視,官員沒有動力重視,民眾沒有能力重視。因此,要化解今日的環保困境,就要改變空轉無效的制度設置,令企業有動力執行,令官員有壓力重視,令民眾有能力推進。在中國,這將是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綜合改革。今天的事實是,即使有口無心,政府仍是中國解決環境危機的最大依靠者。現實的選擇方案,將是不懈推動政府更積極地將這種力量發揮出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