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太湖藍藻 敲響環保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4 10:50:32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澳門《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連日以來,太湖藍藻爆發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無錫自來水發臭,難以飮用,市場飮用水(礦泉水、純淨水)供應緊張,整個無錫籠罩在飮水危機的陰影中。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這個“美”不僅在於水上有白帆,更在於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靑,水底魚蝦肥;在於湖水織出灌漑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但社論質疑,今天,太湖的水質變壞給人們再次敲響環保警鐘,太湖的美還能延續下去嗎?   

  其實,近年來,每到夏天藍藻都有不同程度的爆發。當地居民說:“這次鬧大了,大家才關注。是太湖給人們一點‘顏色’看看。”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太湖水還絕少污染,但到九十年代,夏季藻類孳生所引發的惡臭已很常見,被當地人調侃為“臭美”。 

  社論指山,太湖地區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一千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加。 

  曾讓人們引以為傲的蘇南鄕鎭企業繁榮、滬上騰飛和浙江臨湖地區民營經濟的原始積累,成為太湖污染的源頭。 

  太湖雖只有二千四百公里的湖面,其流域面積卻達三萬六千八百九十五平方公里。自古有“蘇湖熟、天下足”美譽,目前也以佔全國不到百分之零點四的土地面積、百分之三的人口,創造佔全國百分之十三的國內生產總値和百分之十九的財政收入,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可觀的數字掩蓋了太湖不勝負荷的解污能力,使得太湖備受工業化污水的戕害、農用廢水、農藥殘留液和生活污水的荼毒,異變為巨大的“泔水桶”。   

  社論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啟動太湖水污染治理時,也未能逃脫“先發展後治理”模式。 

  一九九六年,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已提及太湖水變味;二○○四年底,上海太湖高級論壇的專家學者均認為,太湖污染已是“觸目驚心”,水利部曾承諾到二○一五年內,要“讓百姓喝上潔淨水”。面對當前太湖水的污染程度,人們對此難以樂觀。   

  社論點出,更為嚴重的是,太湖藍藻爆發只是全國水污染形勢嚴峻的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取得重大成就,但伴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也日益加劇,不僅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更引發衆多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給社會和諧與穩定構成極大威脅。 

  據二○○六年國家環保總局調查,全國七大水系地表水監測斷面中,一到三類水質佔百分之四十一,四到五類佔百分之三十二,劣五類水質為百分之二十七。 

  除珠江、長江幹流水質較好外,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 

  湖泊水質監測結果更不樂觀,在二○○五年監測的二十八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滿足二類水質的湖(庫)只有兩個,僅佔百分之七;三類水質的湖(庫)六個,佔百分之二十一;四類水質的湖(庫)三個,佔百分之十一;五類水質的湖(庫)五個,佔百分之十八;劣五類水質湖(庫)高達十二個,佔百分之四十三,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質均為劣五類,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它們是導致藍藻爆發的根本原因。 

  社論表示,被污染的湖(庫)高達七成二,眞是觸目驚心。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相當驚人:二○○四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五千一百一十八億元,佔當年GDP的百分之三點零五,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二千八百六十二點八億元,佔總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五點九。   

  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污染物的不斷累積以及污染治理的相對遲滯,水環境污染破壞效應集中發酵已從可能變為現實,給居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 

  同時也表明,中國的環境保護已處於非常急危和關鍵階段,只有採取果斷措施遏制污染的蔓延,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的需求。   

  儘管無錫市和江蘇省積極應對,僅屬亡羊補牢,而非解決問題的根本。太湖水質變壞的警鐘,不僅敲給無錫,更値得所有城市反思,並引以為戒:統籌環境與經濟發展絕不能只是空話,而是科學發展觀重要內容,各級官員都應銘記在心。 

  社論最後指出,只有保護生態環境眞正成為各級官員的自覺行動,才有可能遏制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