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七七事變70年:我們爲了什麽而紀念過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6 17:31:07  



   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切實反思,友好關乎雙方福祉

  “七七事變”時,李世勤是盧溝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在睡覺的他,聽到槍聲後再也沒有睡著。

  “我帶著兩個弟弟到親戚家避難,沒想到8年後仗才打完。”今年87歲的李世勤老人現在仍住在宛平城。

  可讓老人想不通的是,70年後的今天,在日本仍有人在粉飾戰爭,模糊責任;日本頑固右翼分子仍在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認慰安婦;甚至有的竟要求中國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撤下記錄侵華日軍行徑的照片……

  “我們紀念館關於日軍暴行的照片,大部分都是當年侵華日軍自己拍攝的。”李宗遠解釋說,“所有的照片都經過嚴謹的考證。”

  “日本有人說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進行反日教育。實際上中國現在出版的教科書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關於日本的記載總量差不多,而涉及戰爭方面的內容卻減少了三分之一,增加的是關於日本戰後經濟的說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說。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良寬容的民族,中國人民不是狹隘的復仇主義者。

  ——聶榮臻元帥在戰場上救助日本孤兒美穗子,親自精心照料,並想方設法把她送回到親人身邊。

  ——2808名日本孩子戰後被遺棄在中國,成為孤兒。是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收留了他們,並把他們撫育成人,至今已有2513人返日定居。

  在日本講課時,步平找了一些日本侵華資料片給學生看。有的學生說:“我的爺爺輩竟然做過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很可恥。”有的學生還拿出錢來,讓步平轉交給片中的受害者。

  “日本國內主要媒體調查顯示,對中國戰爭的態度,認為是侵略戰爭的佔70%,只有10%的人認為不是侵略戰爭。受調查的人70%都是戰後出生的。”步平說。

  戰後在中國改造的日本戰犯,都沒有判刑。1956年,他們回到日本後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多年來一直在宣傳中日友好。“這些人當兵前也都是日本的普通老百姓。”步平解釋說。

  2006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由邦交正常化時的11億美元增加到2073億美元,兩國友好城市多達233對,人員往來超過480萬人次。

  和平,是兩國人民理性反思後共同的呼聲;友好,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土居健郎30多年前曾出版過一本研究日本人心理構造的書,書中把“懊悔與遺憾”“受迫害感”列為日本人典型的心理表現。

  “也許正是這種心理,讓戰敗國日本的一些朝野人士,心中不情願進行反思,漠視中日人民長期以來的友好往來。”步平在《評〈讀賣新聞〉對日本戰爭責任的檢視》一文中寫道。

  盧溝橋畔,已建館整整20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靜靜佇立。迄今為止,國內外已有1500萬人次來到這裡參觀。

  在留言簿上,記者看到這樣兩句話:“希望中日之間以後再也不要打仗了”“我希望世界永駐和平”——前者是河北廊坊三中15歲的蔡和村所言,後者為一個7歲的美國孩子Natalie Choa所寫。(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