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開放留學30年 121萬人留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2 11:22:47  


 
  “當時中美關系還處在互派聯絡處的階段,這個‘中國教育代表團’便以民間面貌出現。團長是周培源,用中國科協代主席、北京大學校長名義。顧問由當時的教育部副部長李琦擔任,用中國教育協會副會長名義。代表團于1978年10月11日抵達華盛頓,從12日起正式談判。”郭儀清說,“美方以國家科學基金會主任理查德·阿特金森爲首,成員由國際交流署署長和白宮、國務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有關人員組成。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普雷斯參加了首次會談幷致歡迎詞。”

  談判的另一位參加者、外交部檔案館前館長廉正保說:“當時正是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央已經開始向改革開放方向突破了,所以我們這個代表團是抱著一片誠心去美國商談的。但那時中美建交談判正在進行過程中,美國對我們的態度沒有底數,還有各種疑慮,在這次關于派遣留學生的談判中不斷地對我們進行摸底、試探。”

  談判之初,雙方意見差距較大。廉正保說:“一個問題是留學生的人數。我們提出,1978年至1979年派遣500人。美國人覺得太多了,他們說,美國首次向中國派留學生只能派幾十人。我們把中國的人口、經濟社會形勢等的國情向他們作了耐心解釋。”

  郭儀清說:“對于中國留學生學習的科目,美國方面也很保守。我們想學的是理工科,而美國提出了很多限制,特別是一些高精尖的學科不想對我們開放。他們只希望我們去學語言,這當然與小平同志提出的快速提高我國科技水平的要求不符。在這個問題上來來回回談了很多次。”

  “中國教育代表團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後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談判代表團,當時中美還沒有建交,在兩國沒有外交關系的情况下,各種具體問題怎樣處理?情况錯綜複雜。”廉正保說,“美國方面的一大擔心是,中國留學生會不會遵守美國的法律法規?出了問題怎麽處置?從這種疑慮可以看出,當時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解還很深。”

  中國教育代表團在美國逗留了13天,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全程陪同。由于談判一波三折,後來代表團分成兩組,一組到美國各知名大學參觀,另一組留在華盛頓繼續談。

  最後,經過反複爭取,雙方達成了11項“口頭諒解”。其中明確了“在1978至1979學年美方接受中方500名至700名留學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留學生、訪問學者”。還議定,“雙方鼓勵兩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學者之間進行直接接觸”。

  1979年初,鄧小平率團訪問美國,在與美國總統卡特所簽的協議中,將中美關于派遣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爲正式協議加以簽署,從而載入史册。此後,中國政府和民間教育代表團紛紛出訪日本、加拿大等國,同時也接待了各國訪華代表團,商談互派留學生事宜,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定和執行計劃。隨後,我國與蘇聯及東歐各國互派留學生的工作也逐步恢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