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人保障卡便於軍人管理。 |
與此同時,在總後和軍區指導下,分部相繼出台《軍人保障卡管理規定》、《軍人保障卡應用實施細則》等相關規定,保障卡系統的管理和運行步入規範化軌道。
經過連年探索,“軍人保障卡”基本具備供應身份認證、後勤供應實力統計,以及依卡供裝、管理住房檔案,持卡就醫、接轉供應關係等多種功能。參加試點的部隊官兵欣喜地發現,手中這張卡片,真正成了後勤供應保障“一卡通”。
首批參加試點的空軍某導彈團後勤處幾位助理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拿後勤供應關係電子接轉功能來說,以前人員調動,一個人各種供應關係加起來8張表,拿到接收單位,還要各個部門手工錄入,不僅慢,而且容易出錯。現在,只需到調出單位保障卡系統中插卡,幾秒鐘就能寫入個人所有供應信息,再到調入單位插卡,信息直接讀入電腦,快速準確。
分部領導和機關也嘗到了保障卡實時、精確、高效帶來的甜頭。一張卡,綜合集成單位、個人和專業保障信息,變過去一數多頭為一數一源,變專業各自保障為多專業同一平台保障,從根子上解決了供應保障中存在的底數不清、人頭不准、粗放概略等問題。
2004年12月,“軍人保障卡”試點通過總後勤部信息化建設項目評估組的驗收。專家認為:保障卡應用效果明顯,順應了後勤信息化建設和大聯勤的發展趨勢,是一項帶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創新成果。銀聯加盟喚醒“沉睡”的保障卡——一項開創性的軍地合作工程
“軍人保障卡”初露鋒芒,便頗受好評。但是,保障卡試行一段時間後,分部軍人保障卡辦公室主任王慶明發現:隔三岔五,就有人找上門來,要求補辦新卡。
這是為什麼呢?機關經調查了解,找到了丟卡的原因:持卡人只有在領服裝、
接轉供應關係、就醫時,才用得著保障卡。但不是每個人天天都去看病、接轉關係,保障卡使用頻率不高,平時就隨手放置,久而久之,就找不著了。
要喚醒多數時間“沉睡”的保障卡,就必須盡快豐富保障卡的功能,讓持卡人隨時隨地方便使用。一張總讓人“遺忘”的卡,生命力必定長久不了。
2005年10月1日,經過進一步升級完善的新一代“軍人保障卡”,換發到每個官兵手中,這種卡內不僅嵌入了射頻芯片,可以實現持卡就餐、軍人服務社購物、圖書借閱等內部消費功能,而且還與銀行網絡系統聯通,使保障卡具備銀聯網點各項業務功能。
談及此,王慶明至今都興奮不已。當時,他們提出讓保障卡走出軍營的想法,結果引來不少爭議。有人擔心,“軍人保障卡”上集成了諸多保密信息,如果與地方網絡系統聯接,會不會有洩密的危險。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之際,與分部多年來愉快合作的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市分行主動找上門,希望與分部聯手開辦全軍乃至全國第一張軍地聯合“保障卡”,並從技術上消解了洩密的質疑:在保障卡上加貼銀行磁條,與保密信息“各行其道”。為了顯示誠意,銀行方願意承擔制發新卡所需的資金投入。
他們的想法引起總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的關注。在總後勤部的協調下,人民銀行科技司、中國銀聯、工商銀行與分部召開4方聯席會議,為這一“聯姻”鋪平了政策道路。時任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的文四立說:“這是一件利國利軍利民的大好事。”
很快,軍地研發人員緊鑼密鼓協作攻關。銀行磁條和“銀聯”標誌很快出現在“軍人保障卡”上,保障卡正式具備了銀行卡功能,官兵們可以在全國所有商業銀行辦理相關金融業務,也可在消費場所刷卡消費。這一突破性功能,使“軍人保障卡”由“軍內通”向“軍地通”延伸,真正成為持卡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斷的功能創新和延伸,使“軍人保障卡”充滿活力。2006年,分部將適用於戰時的“電子傷票”技術嵌入“軍人保障卡”中,使保障卡不僅能滿足平時靜態保障,還向戰場多元化動態保障功能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