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為什麼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一總目標蘊含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根據,對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人民日報刊文稱,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世界歷史和近代以來我國社會變革過程兩個維度,深入闡明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內涵,強調“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高遠廣闊的視角、鞭辟入裡的分析,為我們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制度與治理,是決定一個國家性質和競爭力的根本問題。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用30年的時間,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多年過去,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方面進行了很多創新和探索,到今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從主觀上看,我們具備了這樣的實踐經驗基礎;從客觀上看,這是改革進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將它確立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
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一全新社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即使是馬克思、恩格斯那樣的時代巨人,也無法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執政60多年來的治理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走過彎路,更積累了豐富經驗,開辟了新路、找到了正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環顧世界,看到一些國家由於這方面缺失而社會動蕩、政衰人息,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到,形成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僅為了克服制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更是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前後相續的過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後半程正待我們這一代人發力。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正是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把握好這一總目標,我們就一定能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闊步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