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也在兩會期間發聲,認為高校分批次錄取的做法,無論從招生工作效率,還是教育理念來說,都需要系統反思,並應成為當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的高考招生錄取制度,還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時代公共資源配置的特征,已經不太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求。”蔡達峰說,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公辦和民辦學校,無法獲得平等的招生發展機會,這會嚴重挫傷社會資本參與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因此,高考分批次錄取改為“同批次錄取”,或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讓所有高校,包括公立大學、民辦大學、高等專科院校以及各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站在一個平等的起點上,實施和完成各自的招生計劃。各類學校憑借自身的辦學實力和教育特色吸引優秀生源,通過科學的招錄程序來確保招錄過程的公正、公開和公平。”王戰說。
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公平的必由之路
錄取不分“三六九”等,並不代表著招生“一窩蜂”“一鍋粥”。而是要促使高校用辦學特色和不同的功能定位來吸引生源,實現“單一”到“多元”的綜合評價。
“高考改革的核心,應是評價制度的變革。”上海閘北區第八中學校長劉京海說,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教育領域已基本達成三項改革趨勢性的共識,那就是:高考成績只是評價標準之一而不是唯一;高考錄取要體現高中階段學業水平;健全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高考錄取剛性標準與多元評價的有效結合。
然而,也有家長擔心,在社會誠信體系尚不足以支撐改革有序推進的背景下,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如何避免潛在的不公。“改革方向是好的,但如果摻雜了‘人情’,可能就會越改越偏。比如在高考分數與高中學業水平接近的情況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誰說了算?又比如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規範,以學校自律為主,難以服眾。”滬上考生家長薛先生說。
針對上述質疑,教育主管部門的角色轉換和社會第三方監督機構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主管部門的角色要從‘錄取線把關’轉變為‘程序把關’,對高校預先申報的招錄方案進行審核、檢查,加強對錄取過程的透明度監督,受理考生申訴。”王戰說。
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校、學生的雙向選擇。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說,為何美國的高教招生制度令人向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雙向選擇的錄取機制,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了更充分的自主與尊重。
“只有學校和學生雙方,能夠平等自由地選擇,才能保證真正的公平公正。改革分批次錄取的招生模式,能有效減少高考錄取的中間環節。中間環節越多,雙方越是被動,公平的把握性就越小。”蔡達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