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農民工返鄉子女求學難適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8 10:59:15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電/“最初剛回老家時,總覺得迷茫困惑,心裡扭著個勁兒。”對於8年前自己返鄉求學,23歲的楊江仍感嘆是無奈之舉。

  不同於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農民工返鄉子女是在2008年後,伴隨農民工“返鄉潮”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社會漂移和遷徙中,陷入從他鄉到故鄉、流動與留守、出離與融入的文化衝突,他們在新的環境中迷茫、掙扎、無措,深陷“歸來”之困。他們不僅僅是8年前的“楊江們”,在今天,同樣關乎更多農民工子女的未來。

  返鄉求學卻難以適應

  楊江的老家位於四川廣元旺蒼縣農村,90年代末,因家庭困窘,無力供養兩個孩子和四位老人,楊江的父母與鄉鄰結伴到沿海務工,最終落腳江蘇。當年僅有7歲的楊江被父母帶走,姐姐則留在老家由祖父母照顧。整整8年時間,楊江一直在江蘇讀私立學校,讀初二時考慮到作為外地生無法在當地參加高考,楊江重新回到旺蒼縣讀書。

  始料未及的是,回鄉最初的一兩年,對楊江而言十分艱難。

  江蘇飲食偏甜,四川飯菜喜辣;江蘇老師說標準普通話,四川老師的“椒鹽”普通話難懂……作為一名四川人,初回鄉的不適令楊江不知如何向外人道。尤其是基於南北方經濟發展的差異,他感到之前所在的江蘇私立學校環境大大優越於家鄉縣城中學,並曾為此擔心自己未來的學業。

  “總之很難適應,甚至感到格格不入。”楊江說,江蘇從小學階段就開設了英語課程,而四川的英語教育是從初中才開始的。這讓他覺得英語學習被拖慢了許多;江蘇和四川的教學大綱有差異,這造成他有些知識點不得不重複學習,而一些錯過的新知識點則只能靠自學完成。諸如此類的情況叠加起來讓他倍感壓力,原本一個性格頗為外向的男孩開始變得少言寡語。

  “不想和同學接觸,他們也不願意和我做朋友。”楊江告訴記者,那真是一段苦悶的日子,他不知道如何與身邊的人交流,包括親人。於是他開始泡網吧打遊戲排解孤獨,好在未影響到中考升學,“大約一年半以後才算真正調整回來,變回了四川人。”現在,楊江是四川當地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他時常想,如果當初沒有回老家讀書,自己或許會擁有更好的學業。就在他回老家的第三年,江蘇開放了異地高考政策,“沒辦法,生活總有一些無可奈何。”眼神中透出些許落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