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浙江鬆陽:江南老屋複活記
http://www.CRNTT.com   2018-06-01 16:42:21


 
  “活態保護在民間,只有讓當地人成為文物和文化保護的參與者、受益者,活態保護才能可持續。”鬆陽縣縣長李漢勤說。

  鬆陽老屋修繕的費用來源,有精妙的制度設計:50%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補貼,20%-30%由鬆陽縣政府補貼,其餘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籌措。

  個人向政府提出老屋修繕申請,根據自身居住需求、提出修繕方案,個人籌措一定比例費用……通過這些方式讓原住民參與,修繕才能激活老屋生命力,保護才能更具持久力。

  大東壩鎮石倉古民居的核心區域六村,一座石頭壘砌成墻的建築依山坐落,與周邊老屋、農民耕作自然地融為一體——這是由知名設計師徐甜甜設計的石倉契約博物館。

  平時除了遊客,從田間地頭勞作而歸的村民也會在博物館花壇邊的長凳上小憩片刻,天真的孩童穿梭在厚重的石墻間嬉鬧……

  “這座博物館,就像是我家的客廳。”村民雷艶紅自豪地說,家裡來了客人,都要帶到這裡轉一轉。

  “隱匿”在黃墻黛瓦間的藝術家工作室、“修舊如舊”的祠堂……像六村一樣,鬆陽不僅對老屋進行修復規劃,更是將村莊公共空間的價值意義進行充分考量、系統謀劃。

  “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謝雅貞說,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早已成為鬆陽老屋保護中不可或缺也是最為鮮活的元素。

  活態保護,最重要的是生存的土壤,最需要的是原汁原味。鬆陽堅持文化引領、產業支撐、標杆示範、居民主體、因村制宜,蹚出來一條路子。

  夕陽映照下的楊家堂村,掩映在古樹中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老屋群泛著金光,田間快樂勞作的農民,悠閑自在的遊客,還有間或響起的三兩聲農歌,古村落的獨特韵味,成為無數人的“詩和遠方”。

  望鬆街道王村王景(明初文士)紀念館以原址老屋為基礎修建,為保證工程質量,防止對原有建築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王峻前後四十多次到現場指導,他說的最多的字是“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