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序章“圓明夢歸”展出圓明園獸首銅像。(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9月21日電/在圓明園海晏堂噴繪背景下,6個朱紅展櫃里,分別陳列著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鼠首和兔首銅像。這些獸首銅像原為海晏堂十二生肖噴泉構件,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後流失海外。時隔159年,它們又重聚一堂,訴說著輾轉曲折的回歸之路,同時也見證著中華國運的滄桑巨變。
勾勒70年文物回歸畫卷
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通過600餘件珍貴文物和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講述了70年文物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
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已成功促成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
“我們遴選的25個案例各具特色,涵蓋不同年代、不同回歸方式,較為全面地勾勒出流失文物七十載歸國之路的壯麗圖卷。每個展示單元都附有二維碼,觀眾掃碼就能聽到更詳細的文物回歸故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對記者說。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序章“圓明夢歸”,以圓明園獸首銅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對照為引線,折射中華民族從屈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第一單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展現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迅速扭轉鴉片戰爭以來珍貴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第二單元“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表現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立足雙邊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多種有效途徑。第三單元“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與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