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小宗農產品調控不宜直接干預價格
http://www.CRNTT.com   2020-12-16 09:02:24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近期,葱姜蒜價格上漲引發社會關注。一度流行的“蒜你狠”“姜你軍”“向前葱”等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對此,有觀點呼籲政府應出手予以價格干預。小宗農產品漲跌本屬正常,政府調控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盡量不直接干預價格,更多為農產品均衡上市創造條件。

  我國農產品大體分三類:一是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二是蔬菜水果水產等鮮活農產品,三是以葱姜蒜為代表的小宗農產品。第一類是政策支持和穩產保供的重點,價格不完全靠市場形成,市場運行相對穩定;第二類和第三類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本身高度市場化,價格波動極為頻繁。目前,我國對重要農產品已有很完備的價格形成機制,但對鮮活和小宗農產品的市場調控還處在起步階段,時常遭遇被動調控、調控過度或調控缺位等尷尬。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的過程,農產品價格必然受季節、氣候、周期等因素影響在一定範圍內波動。這種波動總體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行業優勝劣汰。因此,不能對農產品價格有苛刻的期待,希望其靜如止水。所以,對鮮活和小宗農產品的市場調控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一有波動就出手,否則會扭曲價格機制。當然,也要避免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確定重點品種和主要產區,明確調控的時機、方式、重點和目標。

  總體看,小宗農產品的單戶家庭消費量低,對其他農產品的價格傳導弱,其價格波動主要源於種植面積、異常天氣等因素造成的供應量波動,部分源於投機炒作。近年來,小宗農產品生產向優勢區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由於其相對耐儲存,加之倉儲條件改善,中間商採用冷庫儲存已成為常態。雖產地集中,但卻是由散戶種植,這導致投機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畢竟受制於整體供應形勢,也無礙大局。

  產地集中、分散種植、庫存銷售的特點,導致小宗農產品價格天然波動較大。6月份至8月份是新蒜上市期,也是大蒜的休眠期,可在室溫下安全儲存。從9月份起,大蒜無法正常保存,蒜農必須在8月底前將全部大蒜出售給經紀人,放到儲存商的冷庫。因為庫存量已定,9月份至來年5月份間決定蒜價的主要因素是市場銷售情況,儲存商間的博弈影響了價格走勢。

  因此,有必要從穩定生產能力、促進均衡上市入手,建立健全小宗農產品市場運行調控制度。

  明確目標,兼顧農民市民利益。市場調控的政策取向應聚焦促進市場均衡,對農產品價格不過多干預。在實踐中,一些地方往往“調高”不“調低”,調控預案只在價格暴漲時啟動。殊不知,價格暴跌必然影響來年的種植積極性,從而導致此後的報復性上漲。可見,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和農民合理收益不可偏廢。

  明確方式,探索目標價格制度。蔬菜大省山東已試點蔬菜目標價格保險,各地不妨探索小宗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將價格和補貼分離,在價格過低時補貼農民,在價格過高時補貼市民。目標價格可參照前3年集中上市期的平均收購價。在價格低時,保險機構按照合同約定,向參保農戶賠付價格跌幅部分;在價格高時,政府採取發放漲價補貼等方式,減少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影響。

  明確重點,做大做強專業農戶。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市場預警體系不完善,導致農民“看不見、用不上”生產信息,是盲目跟風種植的根本原因。要盡快建立面向主產區農戶的農業信息服務發布系統,合理引導種植戶和市場預期,在獲取信息和儲藏兩方面壯大農戶力量。當然,從長遠看,還要靠生產條件改善、貯藏設施技術提高等,這是個長期過程。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