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槍聲敲響亞裔學子心理健康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0 04:37:43  


  中評社溫哥華4月19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布萊克斯堡四月十八日電 佛吉尼亞校園槍案留給在美華人諸多思考,記者陸續採訪了旅居美國的各界華人華僑,感受到他們的關心和關注。在馬里蘭州靠近華盛頓特區以及北佛吉尼亞的心理醫生宋志穎博士接受本社記者電話採訪,宋博士認爲,目前在美亞裔家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比起當地其他族裔家庭更爲突出,亞裔青少年在美國的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已經到了需要極度重視解決的時候。

  據中通社四月十八日報道,宋博士在診療和諮詢的百忙之中應本社記者之約撰寫了有關文章《三十三條人命的血案,足以敲響亞裔心理健康的警鐘嗎?》宋博士在文章中說:從昨天到今天,走到哪里,聽到的都是佛吉尼亞校園槍擊慘案的新聞,這一事件對很多朋友就像是第二個“九一一”事件,而我心裏的感覺亦好像當初經歷“九一一”時的嚴峻和沈重。

  當新聞,學校,家屬,社會都在問爲什麽的時候,她也在想著同樣的問題。她認爲,大學校園裏的槍殺案多半跟情感家庭有關,還有學校裏的業績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可見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的是“心理因素”。這個時候的年輕人,也是自我意識比較強,希望展示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對生命的掌控力的時候。情感,家庭,學校的業績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最多非常在意也是最容易出現困難挫折的方面。如何應對好處理好這個時候出現的困惑和矛盾,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走向和成功幸福的指數。

  宋博士說,這些年從事亞裔心理健康的推廣工作給了她一個非常明顯的認知,亞裔人群對心理健康的理念到了“落後無知”的地步。寧願天天生活在焦慮不安、憤怒失望中,也是自己扛著,而不似一個“噴嚏”就會趕到家庭醫生處拿藥那般踴躍地尋求幫助。趙承熙被描述爲“loner”,沒有朋友,課堂裏已顯示出憤恨暴力的傾向。成長在一個移民的家庭,八歲來到美國,父母經營洗衣店,姐姐進了普林斯頓(著名大學),他進了佛吉尼亞理工大學(一所非常好的理工大學),他們的父母也曾何等的驕傲。

  然而,作爲移民的後代,當他隨著父母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他的父母正在爲全家老小的基本生存奔波,沒有時間給他更多的關懷和呵護,他的安全感開始動搖;陌生國度處處陌生,淪爲“少數民族”時時都可能受到歧視,安全感更加受挫;父母過於嚴厲的家教,可能讓他拿到了無數個“A”,卻沒有留給他抒發情緒的空間;情感上被拒絕讓自尊更加受到挑戰;沒有足夠的自信保護自己,自我價值貶值,生存的意義也就變得模糊與渺茫。而在父母家庭親戚朋友亞裔社區裏的高期盼值和攀比心的監視下,留給孩子的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在這位學生看來,他的行爲可能爲他帶來某種快感,找回某種心理平衡,情感終於可以痛快地發?,自己終於幹了件“大事”,但代價的慘重也是無與倫比的。

  宋志穎引述一位犯罪學的教授指出,趙承熙的寫作課老師從作業裏看出了他暴力的苗頭,他可能在指責是“別人導致他做的”,是因爲他不可能看到他自己的責任,因爲他從沒學過如何看到他的責任,相反他看到的是那麽多的“不公平”。從他買槍到行兇,有整整五個星期三十五天的時間,經過周密的計劃,他得逞了。三十五天的時間可以說很長,每一天都有無數個機會可能阻止慘案的發生,但沒有人真正意識到而校正他偏離的思維。三十三條人命的血案,足以敲響亞裔心理健康的警鐘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