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青年要更有為奮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05 10:33:31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三千名青少年昨日上午參加了在金紫荊廣場舉行的“五四”升旗禮,全港一千八百家學校的一百多萬名學生也同步在校內舉行升旗儀式,下午還有“中華民族精英五四論壇”的舉行。這是回歸以來全港最大型的“五四”青年節活動,屬各界青少年慶回歸十周年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

  香港大公報刊登社論說,“五四”精神需要活在廣大青少年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才會顯得更有意義。八十八年前中國青年一代喊出的口號、追求的理想,包括愛國精神和對“德先生”、“賽先生”的召喚,在今天這個時代、在特區這個社會又該如何體現,更是值得各方共同關注的問題。

  今天的香港青年,是令人欣喜的一代,但同時又是令人擔心的一代。香港青年普遍比較活潑開朗、吸收力強,學習新東西的速度快,任何新式的電腦、手機或什麼電子產品,三扒兩撥就可以學上手;在金融、投資、保險、物流、設計等業界,青年人才輩出,未夠三十歲已當上主管要職、年薪過百萬的“叻仔”、“叻女”大有人在。但是,另一方面,香港青年在豐盛的物質生活和追求之外,卻似乎總是欠缺了一些什麼;香港青年很少講理想,更不會多談什麼人生目標,一些“大志青年”的人生目標,就是在四十五歲以前賺夠五百萬、一千萬,然後就可以“唔使做”、提早退休……。不久前,有人提出了“邊緣化”的問題,擔心香港優勢不保,很快就會被內地其他城市趕上。如果“邊緣化”不是杞人之憂,那麼,香港青年一代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對抗逆境、奮發圖強的能力,將會是令人擔心的問題之一。

  社論指出,香港青年和內地同年齡群比較,最明顯的不足在於眼光短淺、視野狹窄、缺乏自信、不夠進取。這些弱點,在一些訪談或對話中很容易就可以比較出來,面對傳媒或公眾的提問,內地青年往往口若懸河、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自信十足,但反觀香港青年,卻可能囁囁嚅嚅,半天說不出一段像樣的話來。內地學校鼓勵學生表達,很多課外活動更必須主動發言、爭取表現,久而久之養成了面對公眾的習慣,但香港學生上課只需要帶耳朵,回到家中也鮮有與父母交談,不善溝通、害怕接觸已成為本港這一代青少年普遍的毛病。面對激烈的競爭對手,香港青年的“戰意”或“戰鬥力”明顯是不足的,這是未來香港發展存在的隱憂之一。

  因此,在隆重紀念“五四”青年節的同時,必須看到香港青年善良、努力的一面,但同時更必須看到問題和不足;年輕人需要物質獎勵,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同時需要有良好的、具說服力的範例作為榜樣,像昨日在升旗禮上彈奏國歌的青年鋼琴家李雲迪,以及在精英論壇上發言的○八京奧“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冬季奧運金牌得主楊揚、“神六”飛船副總設計師楊宏等,他們堅持信念、追求夢想、實現理想的過程和付出的努力,對與會青年將會是很好的啟發和鼓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