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倫敦華人春節生活:家是永遠牽掛著的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7 10:29:28  


倫敦唐人街一家中餐館店內一角,面點師傅包好了圓鼓鼓的餃子等待下鍋。
包子鋪小妹,福建人,自稱對年味感覺很淡。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1月的倫敦,灰色的街道和行色匆匆的面孔訴說著聖誕節的溫馨氣氛已經翻頁。倫敦華埠街頭,幾個穿著樸素的工人不動聲色地把一串串火紅的燈籠和喜慶的標語掛在唐人街的門牌上,附近街道上的各色小店也相繼貼上窗花和福字,穿梭於城內採購的華人接踵而至,一個個景象歡舉著節慶的接力棒告訴世界:中國的春節到來。 

  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華人來說,農歷新春才是心中最盛大的節日。而作為全英華人大本營的倫敦華埠,也就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在來來往往的人群和光鮮熱鬧的街景中,我們的視角聚焦在一個個平凡卻不容忽視的華人身影上。他們在中餐館辛勤工作,他們在街邊起早貪黑經營攤位,他們在華人社區貢獻一份力量,他們默默耕耘奮鬥在倫敦。他們的聲音我們並未經常傾聽,他們的故事卻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一筆筆書寫著英國華人的歷史。

  中餐是一提到華人便不可忽視的字眼,在中餐館工作也是許多華人在英國的生活來源。來自山東宋大姐就是其中一員,來到英國三年的她在一家餐廳做面食師傅,每天忙里忙外地擀面、和餡、包餃子。在同事們的眼中宋大姐活潑熱情,手藝又好,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娥姐”,大家推薦記者在她上班的時候來為她拍照。等到真的接受採訪的時候,她反而有些羞澀了,臉紅著說出自己的願望:“想給英國女王包頓餃子吃!”今年春節前後,餐館的工作格外忙碌,還好宋大姐全家人都在倫敦,一家人在一起總算可以過個團圓年。

  和宋大姐相比,在隔壁餐館工作的林先生可算是身在倫敦的資深華人,從他臉上的淡然可以看出多年打拼的痕跡。談起25年前從香港來到這裡,林先生不禁感慨:“時間真的已經太久了。”大部分家人都在倫敦,加上忙碌的生意,過年不回故鄉,已經是一個多年的習慣了。

  身後是沉浸在節日氣氛中圍觀舞獅表演的熱鬧人群,拉著平板車快步經過的小何便格外醒目。小何年輕開朗,染著一頭金發,來自僑鄉福建,5年前來到英國,同樣在餐館打工。5年來,每一年的春節他都沒有回家,除了忙碌的原因以外,家里也覺得旅途開銷太大,不建議他回去過年。在倫敦的福建同鄉很多,年輕人也不少,所以過年時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就算得上熱鬧了。

  華埠街頭的攤位中可以看到許多福建同胞的身影。雞蛋仔攤位的小林和包子鋪的姑娘都是從福建來英幾年的年輕人,對於正值青春的他們來說,年的氣氛並沒有那麼濃重,過不過年除了更加忙碌以外,便也沒有太大的感受。

  而對於曲老師來說,倫敦的新年可比在國內度過更有團結一致的氣氛。5年前由於家庭變故,身為大學教師的曲老師來到英國,語言不通的她在同胞的身上感受到溫暖和踏實。現在她在一家中藥店工作,店外熱鬧的慶祝活動吸引著她掏出iPhone不住地拍照。她告訴我們,唐人街華人之間的凝聚力很強,在這裡過年也有家的感覺,“心情很好”。

  正說著,一位老奶奶走過來和曲老師熟稔地打起招呼,她是華人社區中心的義工,今年就要過70大壽了,人看起來格外年輕精神。王奶奶告訴記者,自從孫子出生,她就從青島飛來倫敦帶孩子,這一帶就走不了了,平時除了接送孩子上學和學習英文外,每周六她都要來華人中心做義工,負責接待工作,時不時還參加一些社區活動,豐富的生活和規律的作息是她保持年輕的秘訣。在辦公室內,王奶奶的桌子上堆滿各種華文報紙和雜誌書籍,在沒有訪客需要接待時,這些文字就是最好的消遣。

  王奶奶辦公桌對面的教室里正在教授樂器課,麥老師一邊給新到的學生擺桌子、倒茶,一邊指點練習中的弟子,氣氛輕鬆溫馨。這是麥老師來英的第30個年頭,二胡、古箏是他的教授專長。談到樂器,麥老師感嘆說,現代人有了電腦電視等等各種吸引人注意力的產品,很少去全身心投入到樂器的學習中了。30年的異國生活,讓來自香港的他對故鄉概念也漸漸模糊,當年的異鄉漸漸變成如今的家。

  時差8小時,這對於許多身處異鄉的華人來說,是難以跨越的距離。對於我們採訪到的這些同胞來說,奮鬥打拼在倫敦並不是留學新鮮的片段,也不是旅遊享受的假期,一年年的辛勤和汗水已經匯入他們的血液,讓家這個字變得清晰又模糊。無論身在何方,離家多久,過不過年,“春節”是每個華人心中無法忽視的語詞,它意味著幸福,熱鬧,團圓,也述說著惆悵,仿徨和寂寞。它是連著家的那根纖細卻有力的紅線,是永遠牽掛著的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