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印尼華人清明節掃墓祭祖傳承中華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4-05 17:26:35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上世紀50年代,祖父帶著我祭祖;如今,我帶著孫子祭祖。這就是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68歲的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黃印華帶著小孫子參加完在棉蘭“江夏堂”公所舉辦的祭祖活動後,對記者如是說。

  成立於清朝末年、已有110多年歷史的棉蘭“江夏堂”公所,是印尼北蘇門答臘地區黃姓華人的宗親社團。每年清明節前後,“江夏堂”公所都會進行集體掃墓,並按最為傳統的習俗禮儀舉行祭祖儀式。

  在印尼,不論是首都雅加達還是大大小小的外島,只要是有華人生活的地方,清明節掃墓祭祖的傳統都得到了延續和傳承。在華人較為集中的地方,都有華人的公共墓園。無論子孫行走多遠,清明節前後10天期間前往墓園掃墓,是必須也是必然。

  就氣候而言,印尼每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並無四季之別。但印尼華人每年都會在4月份和9月份分別舉行春祭和秋祭。

  這些祭祖活動既有各個姓氏宗親的祭祀,也有“百家姓”集體祭祖大典。

  在雅加達和萬隆市,華人都建有供奉各姓氏祖先牌位的“百氏祠”。每年的春祭和秋祭,各姓氏代表都會先在“百氏祠”集中祭奠。然後,各姓氏再擇日從“百氏祠”敬引各姓祖先的“香火”到各姓宗祠進行各姓氏的祭祖活動。

  在雅加達,有數十個華人姓氏建有宗祠會所。各個宗親會利用每年春秋兩祭的機會,向學習成績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在緬懷先人功德的同時,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敦親睦族、行孝報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印尼華人年複一年的祭掃中得到了傳承。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