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救灾 軍事專家點評:展現强大戰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8 10:43:38  


5月14日,解放軍戰士身背救援物資向震中汶川行進。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傘兵從數千米高空冒死强降、武警官兵徒步翻山越嶺、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和集結……這讓軍事愛好者感概萬千,也給外國軍事觀察員真切觀察中國軍力提供了機會。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宇、記者梁輝發自北京報道,“撼山易,試軍否?天地搖,雄獅吼……任憑山崩狂肆虐,國有砥柱堅如鐵。”5月24日,軍事科學院羅援少將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後,朗讀起他有感而發的一篇創作。

  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武警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現,成爲了海內外關注和議論的話題:傘兵從數千米高空冒死强降、武警官兵徒步翻山越嶺、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和集結……讓軍事愛好者感概萬千,也給外國軍事觀察員真切觀察中國軍力提供了機會。

  日前,《國際先驅導報》采訪了兩位軍事專家,講解解放軍在抗震救灾中的可圈可點之處。

  高空傘降:用生命搏鬥

  5月14日,15名空降兵勇士的縱身一跳,至今還爲廣大網民贊嘆不已。

  當天11時24分,一架大型運輸機從成都某軍用機場起飛,飛向“孤島”茂縣上空。這是我空軍首次在高原複雜地域,無地面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無氣象資料條件下運用傘降方式參加抗震救灾。

  雲霧重重、山高穀深,缺乏地面引導,在海拔4999米的高空强行空降,世界罕見。羅援少將無不動情地說,這一跳很悲壯,有“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氣概。據他介紹,一般的跳傘高度在1000至2000米之間,而這次却是在4999米的高空,尤其是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以及複雜的地形環境下,這完全是在用生命搏鬥。

  4999米高空,對空降兵意味著什麽?死亡抉擇!羅援少將介紹說,在4000米以上高度跳傘,空降兵會缺氧,而缺氧帶來的後果是讓人瞬間喪失知覺或神志不清。從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15名空降兵幷沒有戴氧氣罩。4999米高空,還意味著從雲層上往下跳,這是空降兵最忌諱的,因爲雲層阻擋了視綫,遮蓋了地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清楚地面的情况下,空降兵很有可能落到極其危險的地方,比如電綫上、崎嶇的山澗中、激流中。

  而空降兵的驚人表現還不僅那一跳。據了解,他們著陸後20分鐘就實現集結。在接下來的7晝夜,他們冒著多次餘震,翻越了4座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先後在7個鄉55個村莊偵察灾情,向上級報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

  强行軍:盡顯“鐵脚板”功夫

  地震發生後,通往震中地區的通信、道路完全斷絕。外界對震中地區的情况幾乎是兩眼一摸黑。打出一條“生命通道”,讓救援人員和物資能够盡快抵達震中,刻不容緩。

  5月13日23時15分,武警某師聞令出征,200名勇士曆經21個小時,徒步强行軍90多公里,成爲第一支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震後隔絕了33個小時的汶川終于跟外界有了聯系。

  21小時徒步行軍90多公里,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羅援少將介紹說,徒步行軍速度一般爲每小時5公里,但那是在正常路况下。更加讓人敬佩的是,行軍途中戰士要冒著餘震、山體滑坡、落石的危險,在前方情况不明,脚下幾乎沒有路的情况下,走出了如此快的速度。

  解放軍的“鐵脚板”功夫,尤其讓一些外國軍事觀察員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世界軍事》雜志執行總編輯、軍事專家陳虎說,研究中國軍隊的外國機構,肯定會注意到中國軍隊的這個特點。“成建制、遠距離、負重以及持續的强行軍表明,我們的部隊在平時訓練、戰士身體素質以及戰術訓練素質上,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軍的傳統優勢幷沒有喪失。”

  立體機動:展現最强能力

  “解放軍緊急啓動應急預案,集結、空運、空降、徒步急行軍,三軍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投入救灾行動。”“短短24小時之內,已有約2萬名軍人集結到四川灾區。”“而運輸機和卡車還在火速馳援……”這是海外媒體對軍隊救灾的描述。

  陳虎對解放軍的快速機動能力印象尤爲深刻。他介紹說,從解放軍總參謀部的啓動預案來看,反應時間僅爲21分鐘。地震發生後,成都軍區隨即派出4架直升機飛抵灾區察看灾情。幾乎同步,成都軍區出動六千官兵,武警四川總隊出動了四千官兵,向灾區快速開進。有報道說,在灾後僅4天的時間里,投入救灾的解放軍兵力超過10萬。

  陳虎進一步介紹,地面部隊所有的機動方式,在此次救灾中全部出現。有地面的摩托化開進、空中機降和傘降,還有水面及徒步。一種機動方式受阻後,能馬上改爲另一種機動方式。

  以至于一位美國軍官對此評論道:“多軍兵種,多種方式,遠距離同步開進,是一個國家武裝力量投放的最高表現形式。中國在這次救灾行動中就展現了這種能力。”
 
  “單輪”强降:上演驚險傳奇

  震後21分鐘,率先抵達震區察看灾情的是直升機部隊,大量物資裝備的運輸,以及大批傷員的轉移,都是直升機擔當重任。直升機因此獲得了“生命之鷹”的美譽。

  提及直升機的表現,羅援少將表示陸航部隊非常不簡單。他說,有些人可能對陸航團不了解,認爲他們的出動速度慢了,其實幷不然。衆所周知,在世界範圍內,飛機還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况。在如此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在如此高聳的崇山峻嶺當中,隨時都有可能撞山墜機的危險,直升機部隊能够出色完成各項任務,顯露了過硬的技術本領。

  “一張直升機單輪懸降土坡”的照片,被很多網民視爲經典,幷被衆多軍事愛好者收藏。據了解,當時直升機迫于無空曠場地降落,飛行員調整直升機角度,單輪懸靠在一個土堆上,機上人員趁機跳出飛機,在土堆上安全著陸。“驚險”是很多網民的評論。

  據報道,在灾區,我軍調集了上百架直升機進行救援,僅5月14日一天,陸航就出動直升機90架次。截至22日中午12時,陸航部隊累計飛行1613小時,向汶川、茂縣、理縣、映秀、青川、北川和綿竹等重灾區投送食品、醫藥品、帳篷等物資786噸。前運應急通信分隊、醫療分隊和各類救援專家1537人,回運危重傷員1843人。這幾天,陸航部隊又受命投入到堰塞湖搶險的行動中。

  此次抗震救灾中,解放軍表現的不僅是出色的戰鬥力,更是堅强的戰鬥意志。正如羅援少將創作的詞賦所說:“不氣餒,揩開血與泪,從頭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