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加坡華人談奢侈品:經濟增長改變消費心理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10:55:26


徐宜平(左起)、張春華、鄭純和李桃淩分享他們的消費理念。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錦衣玉食的奢侈品世界,近年來因為中國人的富裕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與奢侈品的迅速結緣,甚至讓一些人斷言,中國人正在重複當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費狂熱。這股席捲而來的奢侈品世界“風暴”,在世界各大城市引起了不少當地人的關注。在新加坡,當中國人在聖淘沙的升濤灣置業,當打扮光鮮的中國女孩路過,吸引大家目光的除了事件與人物本身,還包括對他們所擁有的奢侈品、品牌、價格等的議論。記者日前訪問了5名原籍中國、目前在新加坡本地生活的女生,了解她們眼中新中消費文化的不同。 
 
  理性消費.追求質量 

  1994年從中國來這裡,3年後便創立“徐宜平音樂學院”當起校長的徐宜平,目前是新加坡公民。生活已經上了軌道的徐宜平說,她在中國並沒有追求品牌的習慣,反而是在本地的工作與收入穩定以後,才開始更注重用品的品質。

  她說:“隨著我對人生的追求和認知的改變,就可以擁有較有質量的生活。我不是特別追求品牌的人,重要的是好看、合身,價格承受得了。注意穿著是在自己開了學校以後,因為需要代表學校,不能太隨意,要在穿著上保持乾淨舒服的形象。”

  在奢侈品消費方面,徐宜平不認為居住本地的中國人或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特別追求奢侈品。她說:“我接觸的中國新移民都非常務實,有長遠的生活計劃,衣食住行也比較簡單。是有一些追求奢侈品的人,但那只是小部分。一片天空不代表整個宇宙。”

  改變追求品牌的習慣 

  李桃淩2005年來這裡念行銷碩士課程。目前已是新加坡公民的李桃淩,在中國湖南地區擁有工廠出租業務,與當地合夥人共同經營。在她眼里,新中兩地的消費文化確實有些不同,而她自己就是最佳例子。

  “在中國的時候,我是很浪費的。我的消費方式來到新加坡以後變得平和。我發現新加坡人從小對孩子就灌輸怎麼用錢及不浪費的價值觀。我自己覺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和老師很少對我們進行這樣的灌輸,我只是覺得我要去用錢,但是卻沒有想到要怎麼樣節約錢,或者是讓這些錢變成更多的錢。我來新加坡以後,受到了熏陶,就不再想要追求名牌的東西,而是尋找便宜又適合自己的東西。”

  李桃淩認為,在中國的消費習慣或許與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有關。她說:“同學之間有一個習慣,覺得你有的東西我也要有,而且我的東西一定要比你的好,大家更多的是注重外在的東西。可能在中國我們家里都是一個孩子,這裡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就懂得分享,確實比我們同齡的人更懂得節約錢。”

  李桃淩舉例說,自己在中國的時候,只要沒開車一定會選擇搭的士。但是來到本地後,反而有車也不見得想開。她解釋說:“當然是因為公共交通很方便,而且周圍的人都這樣子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就連懷孕的女性也擠地鐵。”

  新加坡人飲食消費較節制 

  從事餐飲業的張春華2004年來到新加坡,目前是本地永久居民。她的丈夫在1997年受聘到本地商業區的餐館工作,7年後把張春華也接過來。夫妻倆兩年前開始創業,開了規模不小的兩家 “川王府火鍋店”。張春華以火鍋自助餐作為例子,告訴記者說兩地人在餐飲消費習慣上有別。

  她說:“我們的顧客大概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新加坡人。一般來說,新加坡人比較理性消費,吃多少,點多少,基本上不會剩太多食物,不會浪費。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習慣就不太一樣。有些人可能會點得比較多,年輕人又更為明顯。但其實和在中國比較起來,在這裡的中國人飲食消費習慣已經改變很多了。”

  家里出資讓獨生女消費 

  今年28歲的徐佳來自中國上海。她2008年抵達新加坡,目前持S准證在一家電器銷售行當採購員。雖然薪水不是特別高,但是徐佳家里經營鋼鐵生意,經濟狀況不錯。她是獨生女,備受父母疼愛,家里也會資助她的部分消費需要。

  徐佳說:“逛街的時候,我看到好看的、喜歡的就會買。我對護膚品和鞋子的要求比較高。買包的話,一定要買名牌,有的時候一個月買兩個包,或者三個月買一個包。”

  徐佳告訴記者,自己如果沒有買包的話,每個月會平均花3000元購物,和在上海時比較,已經收斂了很多。她說自己當時三天兩頭逛商場,而且都是高檔次的商店。來到新加坡以後,她發現這裡的女生沒那麼追求時尚,經常穿短褲拖鞋出門。她說:“上海的女孩子比較物質,都追求名牌,會互相比較。女朋友之間會互相問大家買什麼,至少我身邊的女孩子都這樣。我們都踩高跟鞋或者平底鞋出門,絕對沒有穿拖鞋的,就連夏天也很講究。可是我發現在新加坡如果打扮太誇張的話,反而覺得全身不舒服,好像每個人都盯著我看。”

  多重原因讓中國富人愛上奢侈品 

  關於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現象,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楊麗君博士分析說,中國人口有13億,就算只是沿海城市的人消費,也能很快在總量上超越日本,在世界各地都顯得突出。但除了人口外,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富裕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心理。

  楊麗君說:“經濟從慢到高速增長,這樣一個階段的消費群體,他們的心理跟日本這樣的地方,消費文化開始理性、有節度是不一樣的。中國更多人處於從窮開始富裕起來,就覺得說為什麼你有的我不能有呢?我終於可以擁有我向往的東西。這是不同經濟發展時期,消費心理不同的問題。”

  不少奢侈品牌的區域經理甚至認為,中國人今天對奢侈品的熱情,讓他們看到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中國人正在重複當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費狂熱。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劉宏教授解釋說,這跟亞洲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有關。

  劉宏說:“亞洲在早期都把西方當成是模仿學習的對象,所以來自西方的奢侈品,從文化研究意義上,代表了現代性,代表了進步,以及對這些方面的追求。所以西方奢侈品的最大市場都是在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可否認,這些產品的設計、耐用程度,也的確是一般產品不具備的。所以這裡面也存在美學觀感的因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