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面對歧視,我們沒必要總是怒發衝冠,心平氣和發出聲音也是一種態度,但有人卻“安靜”到連這種態度都丟了……
中國僑網報道,最近,小僑注意到兩條新聞,其一是美國社區警示牌內容出現 “華人,不要讓你的狗踩上我的草坪”字樣,涉嫌歧視;其二是澳大利亞執政黨擬修改《反種族歧視法》18c條款,使投訴種族歧視界定的標准更高、難度更大。
和微信群裡的海外華人朋友聊天時提到了這兩件事,有人一如既往表示強烈憤慨,也有人認為類似事件太多,即使有脾氣也早就磨沒了。
聊著聊著,一位群友突然冒出這麼一番話:
“當地人在聊天時貶低華人、惡語相向,最初我也總是和他們據理力爭,但似乎也沒起到什麼作用,慢慢的就懶得爭了。後來,和新認識的人相處時,我不再主動提及自己華人的身份,在他們指責華人時也不出聲爭辯,反而感覺更自在一些,至少不會總有被歧視的困擾了。”
群裡一下炸開了鍋。
不少人立即對他的這種“圓滑”表示氣憤,認為他連自己的身份都不敢承認,實在是沒骨氣、太丟人。群主大概也是這種想法,罵了幾句後直接把他踢出了群。
“犯衆怒者”被驅逐,結局似乎大快人心。
但小僑卻憂慮起來:群裡為數不少的、沒有出聲的人,是否被這位的言論觸到了內心?或者說,幹脆和他有相似的想法?
隱瞞,甚至拒絕自己的身份,以換取所在國主流社會的所謂“接納”和“歡迎”。究竟有多少華人有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就是這樣做的?
沒法統計,也不敢想象。這幾天,有一位華裔女孩在TEDx的演講視頻火爆網絡。
和不少年輕一代華人一樣,她也曾為身份苦惱。
也曾體會歧視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