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楊正泉解讀中國連續八年出臺美國人權紀錄內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9 15:31:55  


資料圖:國務院前新聞辦副主任、現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楊正泉。
  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這個報告就像一面鏡子,送給美國,讓美國照一照自己。”3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闡述了中國發佈《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以下簡稱《紀錄》)的初衷。當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這份《紀錄》用15000字的篇幅,“回應美國國務院3月6日發表的《2006年國別人權報告》對中國人權狀況肆意歪曲和無理指責”,並通過援引大量例證和數字,說明美國自身存在著嚴重的侵犯人權問題。

  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8年發表類似的《紀錄》。 

  而8年的背後,《紀錄》具體的出臺過程,卻一直戴著一層神秘的面紗。3月13日,《國際先驅導報》就此專訪國務院前新聞辦副主任、現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楊正泉,聽他講述了《紀錄》臺前幕後的故事。

  規格“升級”為與美方對等

  《國際先驅導報》:1998年在國務院新聞辦時你就分管人權方面工作,後來直接參與了《紀錄》編寫工作嗎?

  楊正泉:《紀錄》是由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我本人沒有直接參加編輯工作,有一個部門負責,他們主管人權問題的對外宣傳報道。該局也負責西藏問題等工作。

  《國際先驅導報》:具體說來,一共有多少人參與編寫呢?

  楊正泉:約有十幾個人。

  《國際先驅導報》:從一開始,《紀錄》就是由國務院新聞辦發表嗎? 

  楊正泉:中國最早發表的關於美國的人權紀錄,是以“任言實”的名字發表,後來因為美國的《國別人權報告》是美國國務院發表,所以我們也提高了規格,變成政府發佈,由國務院新聞辦發表。

  長期調研 反復推敲

  《國際先驅導報》:連續8年發表《紀錄》,一般情況下,準備週期有多長時間?

  楊正泉:我們的人權報告每年年初就開始醞釀,要經過反復推敲,所以準備工作是長期的。因為參與的人員不是太多,日常就要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到每年(草擬)人權報告時再歸納總結。

  《國際先驅導報》:每年的《紀錄》都會披露很多事例,如何保證事例的真實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