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間諜博物館中 陳列《孫子兵法》竹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6 12:13:41  


2002年6月,博物館開幕當天,兩名雜技演員扮成特工在表演。
  垃圾箱邊藏著“情報” 殺人口紅曾經搶手 

  美國國際間諜博物館是世界各國“間諜文化”的縮影。在這裏甚至還能找到中國《孫子兵法》的竹簡,後面的背景上寫著孫武關於“用間”的五種方法。 

  據最新一期的英國《簡氏情報》透露,俄羅斯對美英兩國的間諜活動已經恢復到“冷戰時期”的水準。與此同時,俄羅斯方面指責美英間諜近來對俄“加緊活動”。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相互的指責,不禁讓人們想起了歷史上那些神秘的間諜大戰。而在美國華盛頓有一家專門展示間諜文化和間諜歷史的博物館,可謂是世界情報行業的縮影。《世界新聞報》記者日前參觀了這座號稱“世界上最大間諜博物館”的美國國際間諜博物館。 

  博物館主管是美國老間諜 

  從華盛頓特區乘坐藍線地鐵在唐人街下車,往南走一個街區就能看到一個大大的“SPY(間諜)”標記,這裏就是號稱“世界最大間諜博物館”的美國國際間諜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始建於1996年,創始人是馬爾茲。據說,他為籌建博物館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直到2002年在他72歲高齡的時候,才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 

  間諜博物館總面積5400平方米,由5座19世紀的古建築改造而成,灰色的外觀帶有一些懷舊的色彩。館內收藏了六百多件從美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前東德、西德、前蘇聯、捷克、烏克蘭和波蘭收集而來的諜報資料和工具。博物館的執行主管阿尼斯特是一名老間諜,他曾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起工作過36年,參與過CIA多次秘密行動。 

  當本報記者在下午4點趕到博物館時,前臺仍有長長的隊伍等待購票。為了增加神秘的色彩,售票大廳的燈光有些暗淡。前臺的背景竟然是夜晚昏暗的街頭,一個頭戴黑色禮帽、身穿深色大衣的男士正在向旁邊張望。當記者拿出相機準備拍照時,3位工作人員幾乎同時向記者大吼:“館裏禁止拍照!”記者只好收起了相機。 

  大衣紐扣暗藏照相機 

  博物館最吸引眼球的地方,當屬展出的各種間諜用品,真可謂十八般武器暗藏玄機:一支名為“死亡之吻”的普通口紅打開後竟是能夠殺人的微型手槍,前克格勃的“花蝴蝶”們幾乎人手一支;一件看似普通的大衣,鈕扣裏卻藏著微型照相機,據說因為方便實用,現在仍是間諜們的“最愛”;一款西德1949年生產的手錶式照相機,可以裝6張底片,以假裝核對時間的方式,偷拍所需要的情報。另外,這裏還有美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過的外觀是煤塊的炸彈,專門用來轟炸敵人的火車頭和工廠的鍋爐。 

  如果特工不幸被捕,他們也有設法逃命的工具。比如CIA曾經使用過的“直腸工具套件”,它是一個藥丸大小的膠囊,可以藏在人身上任何有孔的地方,裏面裝著幾樣小巧玲瓏的切割工具。在危急情況下,間諜還可以乘坐改造過的汽車逃跑。一輛普通的汽車竟能隱藏5個人,他們分別藏在後車廂、車底座、方向盤下面,甚至發動機的旁邊。

  據說冷戰期間,許多間諜就是這樣穿越東西德邊界的。如果實在跑不了,間諜們還有“致命藥片”,該藥片由氰化物或其他劇毒藥品製成,可以藏在眼鏡架裏,據說審訊前服用效果非常好。 

  除了真實的間諜工具外,博物館還收藏了間諜電影中的道具。博物館從英國借來了邦德在電影《金手指》中用過的銀灰色阿斯頓•馬丁汽車,讓喜歡“007”的朋友一飽眼福。這款汽車有諸多奇妙之處:牌照可以自動更換,後備廂也能自動開啟和關閉,車燈是機關槍的槍口,車上還備有切割輪胎的裝置和防彈玻璃。 

   展櫃裏擺著《孫子兵法》竹簡 

  很多人認為間諜只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事實上,間諜文化自古已有之。博物館的間諜歷史展廳展示了各國的“間諜文化”。古希臘木馬屠城記的故事盡人皆知,可被看作人類歷史上早期的情報活動。博物館特地製作了一個大號的“特洛伊木馬”,反映出古希臘人對情報戰術的運用。 

  記者還在一個展櫃裏發現了寫有中國《孫子兵法》的竹簡。背景是孫武關於“用間”的五種方法:“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讓人稱奇的還有一塊刻有文字的木板,讀起來是一篇祝酒辭,然而如果用另一塊有漏洞的木板覆蓋在它的上面,竟會顯示出重要情報:“敵人將襲擊國王,速派500王室衛隊護駕”。 

  “間諜戰”展區則展示了情報技術在若干重大戰役中的應用。早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就開始了對英軍的間諜戰。對中國人來說耳熟能詳的美利堅民族英雄南森•黑爾,原來就是華盛頓派出的間諜之一。他曾多次喬裝進入英軍佔領區搜集情報,後來不幸被英軍識破,以間諜罪處死,留下了“我惟一感到遺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祖國”的名言。此外,這裏還展示有二戰末期盟軍D日登陸之前使用的迷惑德軍的“屍體”。 

  “人群中的間諜”展區可謂間諜“名人堂”,好萊塢歷史上若干著名的演員和導演都曾經做過間諜。著名的爵士女歌手約瑟芬•貝克在二戰時曾為法國效命;名廚朱莉亞•柴爾德在烹調山珍海味之餘,還在為中情局前身“戰略情報局”處理機密檔。 

  “參觀者中可能就有間諜” 

  間諜博物館別出心裁地為遊客們提供了體驗間諜生活的機會。在間諜學校展區,記者走進了一個小型放映室,接受“間諜教育的第一課”:間諜必須生活在謊言當中、接受一個偽裝的身份、時刻面臨生死考驗等。 

  讓記者最感興趣的是間諜實用技能的培訓,包括使用不同的工具開啟鎖具,如何密寫,以及識別場景中的可疑事件等。間諜學校還提供多種互動式遊戲,以便讓遊客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一幅真實場景的圖畫裏,要求參觀者找出5處可以作為傳遞資訊的事物,如果按下旁邊的按鈕,答案就會顯示出來。記者只找到了樹幹上的記號,卻發現原來還有街道旁座椅邊的報紙、垃圾箱邊上的可樂易開罐,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另外,還有在規定時間內破譯密碼、辨認出接頭地點等活動。 

  由於間諜博物館的逼真,博物館副主席卡斯林•科克裏曾說過:“真正的間諜也會對這個博物館產生濃厚的興趣!”難怪記者在離開博物館時,一位工作人員和記者開玩笑說:“不要跟蹤這裏走出去的任何人,因為他很可能就是一名間諜!” (來源: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