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中國應發展軟實力來制衡世界強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1 10:09:45  


今天的武器裝備已經有了“硬裝備”和“軟裝備”之分。圖為二炮部隊正在進行戰地導彈組裝。
  硬實力與軟實力

  懂軍事的人都知道“實力”的重要。而且,知道“實力”要“硬”,越“硬”越好。於是,也便難免產生“重硬輕軟”的習慣性。然而,在現代新軍事變革條件下,這種習慣必須改變了,因為“軟實力”不僅重要,而且是大有可為。

  明確提出“軟實力”概念的是號稱“縱橫美國政學兩界”、長期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並出任過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的小約瑟夫•奈,他在2002年出版專著《美國強權的悖論: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什麼不能一意孤行》中提出:實力有兩種:硬實力(hardpow鄄er)和軟實力(softpower)。

  “硬實力”,通常指軍事力量或經濟力量,憑藉這種力量能“強迫和強制”對方遵從己方的意志;也稱“有形力”或“暴力”。而“軟實力”,則是文化的力量、榜樣的力量、理念和理想的力量等,憑藉這種力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制約”對方,也稱“無形力”或“柔力”。

  就在不久前,小約瑟夫•奈還基於這個“軟實力”理論直接抨擊了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認為這場戰爭“雖然推翻了一個暴君,但幾乎絲毫沒有減輕我們在恐怖主義面前的脆弱性”。進而明確地提出他的主張:“打贏反恐戰還要靠軟實力”。這就等於通過最新的伊拉克戰爭實例,進一步驗證了“軟實力”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所以,現代“實力觀”應該是:硬中有軟,軟中有硬,硬軟互補,硬軟雙贏。從實質上講,“軟實力”概念也就是“大實力”概念。

  硬裝備與軟裝備

  懂軍事的人還知道:武器裝備是“硬實力”的正宗代表,必須下功夫大抓武器裝備建設。這種認識當然有道理,可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武器裝備已經有了“硬裝備”和“軟裝備”之分。

  首先,軟體,算不算裝備?過去的回答是:不算。因為裝備在傳統上都視為硬體,而軟體看不見,摸不到,怎樣列裝?可是今天這種回答已經過時了。

  由於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現代武器裝備不僅“嵌滿了晶片”,而且“捆緊了軟體”。軟體不僅保證武器裝備的正常運行,而且還通過不斷變換軟體,擴大和提升武器裝備的功能;有時,甚至能“再造”全新的、系列的武器裝備。

  美軍早就有一種觀點耐人尋味,他們認為:新軍事革命的本質並不在於技術和硬體,而在於能為作戰意圖服務的“功能合成”的觀念與能力,也就是軟體。例如:美國著名的諾思羅普——格魯曼主承包商製造的武器系統,主要的功夫與水準,就是在功能合成上,有70%的分系統竟不是它自己製造的。

  明確“軟體即裝備”的現代觀念,同時還會帶來諸多好處。例如:會使武器裝備系統的保密性更好,因為軟體是不透明的;也會使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利用超大型積體電路,使用卡式、甚至單卡式儀器“即插即用”,升級方便,並有“自適應”的效果;採用同一品牌、同一平臺、通用介面匯流排……可加速武器裝備的標準化進程,使武器裝備的價格進一步便宜,且多供應商、多條管道,供貨廣泛,資源不浪費,等等。

  總而言之,正像人們已經認識到的:電腦只有硬體,沒有軟體,就只是一個“裸機”一樣;現在該認識到:現代武器裝備只有硬體,沒有軟體,也將只是一種“裸裝”了。

  所以,現代“裝備觀”應該是:硬中有軟,軟中有硬,硬軟互補,硬軟雙贏。從實質上講,“軟裝備”概念也就是“大裝備”概念。

  硬科技與軟科技

  科技該是“硬中之硬”了。實際上,現代科技也有“硬科技”和“軟科技”之分,而且“軟科技”並不軟,其重要性毫不遜色。

  軟科技可定義為: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針對現代科學、技術、管理、經濟(現代社會4大環節)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進行組織、規劃、安排、指揮、監督及預測,從而為其協調發展和優化工作提供方案與決策。因此,它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

  尤其在公認的“最不確定”和“最難”的軍事領域,“軟科技”更是大有可為。著名軍事家約米尼有句名言:“把戰爭歸結為幾何學,等於給偉大統帥的天才帶上鐐銬”。所以,軍事科技是既要重視“硬科技”,更要重視“軟科技”。

  即現代“科技觀”應該是:硬中有軟,軟中有硬,硬軟互補,硬軟雙贏。從實質上講,“軟科技”概念也就是“大科技”的概念。

  硬制衡與軟制衡

  “軟制衡”與“軟實力”一樣,作為概念的提出,是不久之前的事。在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一篇評論裏提出:“現在‘軟制衡’時代已經開始了”。

  “軟制衡”的內涵是:當“硬制衡”無能為力時,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尋求強與弱的機會均衡,不必與超級大國的強大實力“直接對抗”,而應採取其他措施讓超級大國“難以使用”其強大實力。

  “軟制衡”的手段包括:發揮國際機構的作用約束;使用經濟手段加以威懾;通過外交措施限制自由度;以及運用智謀使其決策失誤和外強中乾,等等。

  基於“軟制衡”理論,有關國際評論指出:“美國並非無懈可擊”。並舉例說,美國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在地理上是孤立的,因而遠離戰場,其作戰必須依靠盟國的支持。同時一針見血地概括說:“美國過去10年的所有軍事勝利,都是依靠近距離戰術空中力量和駐紮在該地區的盟國境內的地面部隊取勝的。”

  這就是說,再“超強”也會怕孤立。如果“單邊”過了頭,那麼“軟制衡”就要演變了。

  所謂“軟制衡”,實際上與歷史上久經考驗的“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制衡”理論都是一致的。正像有關研究所指出的:“在軍事上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軍隊身上反映的‘民族文化’——歷史記憶、進取意識、發展程度、科技水準、危機感、凝聚力……等等”;“技術是通用的,可以國際交流借鑒;而‘民族文化’則是特有的,只能各自悉心培育”。

  總之,無論是“軟實力”、“軟裝備”、“軟科技”、“軟制衡”也好,還是“大實力”、“大裝備”、“大科技”、“大制衡”也好,都是新軍事變革的產物和資訊時代來臨的信號。它們所昭示的,仍然是那個黃金般的規律——“資訊所產生的影響正向日益大於炸彈所產生的影響轉變!”(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