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波音公司正在研製的反衛星動能武器,可以通過發射高速運動的彈頭摧毀目標。(資料圖) |
喬治•盧卡斯打造的《星球大戰》可謂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經典巨著,在現實世界中,美國人也一直不能抑制其不斷發酵的“太空夢”。
近年來,白宮除了重啟雷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之外,為維持其在太空的“絕對優勢地位”,美國軍方還在不斷對太空軍事能力進行“升級”。
日前有消息傳出,華盛頓正打算聯合其北約盟友打造一個龐大的“百星計劃”,從而建立起所謂的“太空快速反應聯盟”。根據這一戰略構想,每個北約盟國可以出資建造5顆“太空快速反應”衛星,與美國共用相關的情報資訊,提升聯合作戰能力。這一計劃將保證有100顆小型戰術衛星在地球低軌道運行,它們能夠配合美國在高軌道運行的大型軍事衛星,形成絕對的太空戰略優勢。
“百星計劃”無疑起源於這樣一個邏輯起點,即:21世紀的戰爭不是陸戰、海戰或空戰,而是一場太空戰。
太空戰的核心可以說是太空資訊戰,誰擁有了制太空權,誰就搶佔了戰略制高點。海灣戰爭可謂是第一場“天戰”。戰爭期間,美軍動用了幾乎全部軍用衛星系統,所使用的衛星總數達72顆,同時還徵用了部分在軌的商業衛星,這些衛星構築了籠罩在海灣上空的龐大“天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制勝的空間偵察監視、空間通信保障、空間導航定位和空間氣象保障。伊拉克戰爭中,太空力量再顯威力,由於掌握了制太空權,美軍自始至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一些軍事專家因此評價道:“伊拉克戰爭的戰場等於處在美國天軍的駕控之中。”
事實上,美國一直把維護太空優勢作為其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優先目標。1998年,美國制定了《2020年構想》,明確提出太空作戰的戰略概念;2000年7月,美軍制定了《太空控制》這一綱領性檔,計劃於2009年開始部署天基監視衛星,成立太空攻擊隊;21世紀初,美軍還在科羅拉多州進行了以2017年為背景的太空戰演習,儘管未發一槍一彈,但被許多戰略專家認為是太空戰的帷幕已逐漸拉開。
無疑,華盛頓最新打造的“百星計劃”,不但能進一步提升美國及其盟友的太空作戰能力,還能為自己節約下一筆巨額軍費,但其實施效果和前景卻值得懷疑。一方面,華盛頓的盟友會否乖乖“埋單”就是個未知數。除了擔心美國人對高技術轉讓的嚴苛政策可能使自己花了冤枉錢,一些歐洲國家也並不希望在軍事等核心利益問題上過度依賴美國。此外,作為太空的絕對“老大”———美國人現在擁有太空中60%—70%的軍用資產,目前在軌的約900顆衛星中,屬於美國的占了一半以上,華盛頓再次主動發展其太空軍事和情報力量,只會挑起世界新的不安甚至軍備競賽。
當然,人類嘗試將自己的印記向太空不斷延伸的夢想值得尊敬,但必須牢記的是,正如1999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在一次防止太空軍事化會議上所言:“我們不能允許已經戰火紛飛的本世紀將其惡果遺留給後世,到那時我們所能夠利用的技術將會更可怕。我們不能坐視遼闊的太空成為我們地面戰爭的另一個戰場。”(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