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軍事實力增強 無懼世界透明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07 11:35:07  


中國國防成就展上展出的新型飛豹A戰鬥轟炸機。(資料圖)
 
  中美軍事熱綫開啓新契機

  在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是兩國的軍事關系。軍事關系一直被看作是中美關系的風向標或晴雨表。近幾年來,中美兩軍之間似是晴間多雲盡吹和煦東南風,兩軍在高層交流、多層次交往上,都比以往大爲增加。美軍最高層多次提出的建立中美軍事熱綫的提議,在今年6月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上,由中國軍方副總參謀長章沁生中將給予了積極回應。中方表示,有關中美建立軍事熱綫的技術難題已經解决,中國軍方將在今年9月訪美時就軍事熱綫的細節進行討論。醞釀數年的中美軍事熱綫有望在雙方達成一致後開通。

  美國漢密爾頓大學專研中國政治的一位教授說,美國軍方對中國軍事發展的分析常有互相矛盾之處。美國一方面稱中國海軍導彈之類的武器發展得很快,另一方面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又出台報告,指出中國的軍力遠落後于美國,對中國軍力的描述不過是一則現代神話。正因爲美國對中國軍力這麽一個自相矛盾的認知,美國不斷强調中國軍方應該透明化。這位教授說,美國防部長蓋茨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的演說中,提到華盛頓對中國軍事預算和現代化的透明度有所顧慮,但也婉轉地表示美方意識到中國的軍事能力和意圖是兩回事。蓋茨更表示他“有理由對美中關系感到樂觀”,而兩國也終究能“建立互信的關系”。

  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安全會議上,中方派出軍方高層軍官進行對話的做法,美方給予積極的評論。美方一位將軍說,當我還在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時,解放軍一般的態度是“我們不會向海外派兵”,因此所有軍事事務都是中國內部的事,不需要同外界進行對話。現在,中國積極同它國軍方交往,和美國進行了廣泛的軍事交流活動,進一步向區域安全對話派出代表,是很正面的發展。

  中國軍方回應了美方長期以來建立軍事熱綫的期待,表現出中美軍方的對話在增進,美方認爲這是件好事,幷十分看好熱綫的正面作用。美國軍事專家評論說,“美中建立軍事熱綫除了象征性意義外,更多地在于避免雙方誤解,也能减少兩軍誤判的可能性。過去很長時期,美中兩國都對對方有根深蒂固的猜疑,因此都希望能加强雙方的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交流,减少猜疑、增加互信。盡管兩國內部都對彼此加强軍事交流有不同的聲音,但幷不是主流的呼聲。”

  參加了“香格里拉對話”的美軍前太平洋司令員布雷爾上將表示,美中軍事熱綫的設立有其象征性的意義,因爲它展現了雙方對彼此建立互信的承諾。至于是不是有實質上的意義,要看它將來會如何運作。有些熱綫只是衆多溝通方式中的一種罷了,但有些熱綫能够在危機時减少彼此聯絡上的時間,消除誤會的産生。至于美中的熱綫會屬于哪一種,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與看好的專家相反,美方幷不看好的也大有人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項目主任貝德以保留的態度看待美中軍事熱綫,他說,我想華盛頓和中南海已經有熱綫存在,雖然軍方的熱綫尚未建立。我不知道誰會在軍事熱綫話筒的兩端,因此只能說它很重要,但不必要過度解讀。貝德坦率地說,“熱綫可以用于純軍事的情况,例如解釋中方戰艦爲何出現在某一海域等。如果是像EP一3(海南撞機的美軍偵察機)這樣超越純軍事的事件,我不認爲解放軍將領們會覺得他們能够插得上嘴。”貝德表示,當年EP一3偵察機事件發生後,美國駐華大使曾試圖同中國國務院和解放軍聯絡却沒能成功。

  華盛頓國際評估策略中心的專家費舍爾,也幷不看美中軍事熱綫的作用。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將美中軍事熱綫看作是美國所犯的一個錯誤。中方最後同意“接綫”,只因爲美國不顧一切地想獲得雙方“要好”的形象勝利。 美國媒體評論說,無論如何,美中軍事熱綫的設立是兩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熱綫具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熱綫本身,一個是話筒背後的組織。過去似乎中國還沒准備好如何回應美方的詢問,而不是沒有能力這麽做。現在的中國政府比起當年進步了很多,對外溝通聯絡也快速了許多,這樣的組織和熱綫聯合起來,值得我們期待。

  中國軍力無懼透明化

  無論中美雙方在軍事上是不斷加强交流,還是暗中互相提防,但中美兩國在國際舞台上互相彼此尊重的時候更多了,這則是不爭的事實。長達幾年的朝核談判,曙光即現。美國證實朝鮮已關閉了核設施,進一步的成果即將來臨。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介入,不僅使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展示出舉足輕重的份量,也使身陷伊拉克泥淖的美國松了一口氣。

  國外媒體評論說,過去很長一段時問里的敵對,爲中美兩國留下了心理的陰影,直至如今仍然有很多時候中美兩國是在互相提防,然而,在更多的時候中美互相尊重則使許多事情變得比以往更順利了。互相尊重的恣態導致雙方心理上的均衡,有利于中美减少實質性對抗,使正面沖突的可能性變得愈來愈小。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雖然以戰勝國的身份繼續留駐東亞,國際地位如日中天,但事實上,自從新中國成立之日起,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就開始减弱了。當這個面積廣大、人口衆多的紅色中國出現在東亞時,給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帶來了重大挑戰。如同百年前英國面對美國崛起的勢頭一樣,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抱著同樣的戒心和疑慮,幷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壓制和阻撓。從中美兩國這些年來彼此交手和交往的情况看,雖然美國對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心有不甘,但是除了盡量以現實的態度面對之外,似乎已找不到其它更好的選擇。

  戰略研究專家評論指出,美國雖然作爲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强國,但已經失去了征服最大潜在對手的意願和决心。美國把中國看作美國的“利益相關者”和合作夥伴,希望中國與美國一起共同維護國際秩序,要求中國在某些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關鍵角色作用,這些都代表了一種本質性的轉變。這表明美國固然希望繼續獨攬國際事務,但時移事易,美國也必須與中國和其它大國分享管理世界事務的權力。

  中美之間雖然在很多領域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和爭執,但無論這些分歧有多尖銳,雙方的調門有多高,在大多時候雙方都會在實際操作中變得非常謹慎。在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中美貿易和中美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已經形成共損共榮之局,盡管摩擦有時很劇烈,然而導致翻臉對峙的可能却幾乎沒有。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强,軍事力量也在快速發展,美國一直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誇大中國的軍事能力,炒作“中國威脅論”,但所有這些言論都沒有形成具體的决策和行動。這也反映出中美之間的複雜利益關系,已使非友即敵的决策模式過時,更使美國對華的决策過程變得緩慢和複雜化。非常明顯的是,中美之間實質性的對抗愈來愈少。

  中國多次提醒美方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台灣問題沒解决,中國軍力的快速發展就會繼續下去,幷會愈來愈强。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在增強的中國,無懼在世界面前透明化,這可能是中國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通通拿出來曝光的真正原因。(來源:《軍事文摘》雜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